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加快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这次会议的基本精神可以看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究其本质,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要大力提升生产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需求和供给是分析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对基本范畴。法国新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在他看来,“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出现产品过剩或不足现象。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打破了这一信条,大危机的基本特征就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商品大量剩余,要素普遍闲置,工人失业,经济萧条。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彻底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奉行的萨伊教条,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总需求均衡于总供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干预弥补有效需求不足。
但是,凯恩斯开出的“需求管理”并不是万能“药方”,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涨”现象,以“主张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减负”的美国供给学派应时兴起,其中,以供给侧改革为鲜明特征的里根新政,为后来美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最早提出供给学派理论基本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后来拉弗在1974年发现的“拉弗曲线”,成为供给学派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供给学派认为,通过持久地降低税率,特别降低边际税率,将会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个人增加储蓄,使企业扩大投资,从而激活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使社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增加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点决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而总供给则为一国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由经济社会投入的生产要素所决定。生产要素与总产量之间的“桥梁”即为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不管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定律,还是后来美国供给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其本质都是从如何更好地激活和利用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优化配置现有的要素供给效率,从而改善商品供给和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产出。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并强调用“五大政策支柱”来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其根本要义就在于,在总需求与总供求不匹配的宏观背景下,要通过优化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的供给效率,盘活要素存量,做优要素增量,矫正要素扭曲,从而扩大有效产品供给,实现国民经济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整体均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