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科技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系列部署和重大改革,推动我们的创新能力再迈上新台阶。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2020年要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行列。中央做了很多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还有很多短板,下一步落实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认真去考虑。
万钢: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
屠呦呦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奖,全国科技界各位同仁都感到十分振奋,十分高兴。在征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同意后,用屠呦呦先生来命名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卫星,作为科技界对她为科学事业、人民生活改善所作出的贡献,做一个永久性的纪念。
正如屠呦呦先生所说的,她的获奖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在这点上,我们更感觉到我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钢: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技投入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指标体系。“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除了R&D与GDP的比值以外,其他指标都已经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
我们之所以重视投入结构,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反映企业已经牵头一些重大项目,它转变了我们产业的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企业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实情况,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这些政策都在引导促进企业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去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需求。
万钢: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人才强国,最重要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从发展的角度说,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9835亿,说明成果转化发展比较快。但是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有一些障碍。
周国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需解决两大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科技部门也是科学家们极力攻克的一个难题。我认为重点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供给这一块如何来明确产权,给他自主的处置权、收益权,科研人员就有积极性。第二个非常重要,要有市场体系,如果没有市场体系,那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技术作为一个商品,具有特殊性。
万钢:科学探索没有军用、民用之分
第一,我们会从高技术的战略布局,来进行统筹布局、共同谋划。第二是相互参与,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了国防装备的研究和采购。第三要从科研设施的互通互用来促进军民融合。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要促进军民融合。科学的探索实际上没有军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率。
万钢:营造一个创业创新生态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举措,青年人的梦想、智慧和才能面向市场才能充分展示,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同时这也是我们提高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推动众创空间的发展,重点还要营造一个相互连通、能够持续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
国务院办公厅3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众创空间未来在发展上更多聚焦于实体经济,更多用科技成果来带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升级,更多面向市场的新需求、潜在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万钢:人工智能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
机器人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它也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级的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他们都能够替代我们现有一些已知的工作,在替代的过程中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去掌握更多的未知世界,来创造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生活。
万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是提高创新能力
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是怎么样跟紧市场潜在的需求,怎么样挖掘一些产品,做好市场导向和导向市场,关键问题就是要进行“推进供给侧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特别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的体会:第一要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的新动能;第二就是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积累,要有发展。
万钢: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是教育,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我们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第二就是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文化。在当今这个创新时代,我们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工匠精神。我们一直说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还要有创新的精神,使它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品牌才能建立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