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使命(2)

王凤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使命(2)

新闻舆论传播的大国风范是成风化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体面与尊严。“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闻舆论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道德构建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尊重并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所在。新闻舆论善于发现和敢于触及群众议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走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生活,深入人民心中,以人性情怀、人本精神、人文思想,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及时春雨化人。着力把握好新闻舆论的时效度,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有问题意识。主动设置议程,追求新闻真实,及时有效引导,主动释疑解惑,弘扬社会正气。

在网络社会语境下,新闻媒体积极发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功能和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新闻思想的另一个新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网络社会,亘古未有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形态、传播发展与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强调“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深受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新闻媒体与舆情发展亦在深刻变动之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彰显的是新时代的大国风范与强国底气,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责任与目标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倡“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大国领袖的大国胸襟。为此,习总书记提出了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这就是总书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全球战略构想,也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国际话语环境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命。网络媒体传播与自媒体生产实现了公众、媒体与政府等多个利益群体的双向多元传播与均等互动交流,是全民参与的、渠道畅通的、全球同步的、个性十足的、集大成的和强势的新闻传播业态。在这种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党的主流媒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责任重大。要牢牢把握话语权,必须“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不可否认,在当今世界上,我们还处在“西强我弱”的舆论环境中,国内外反华势力,亡我灭我之心时刻存在,西化、弱华的舆论时时喷泄。我们既需要有来自海内外的正面舆论支持与积极向上的鼓励,也需要有接纳被批判与进行自我批评的大国胸襟与国民精神。一个没有批评的时代是不健康的,一个不正视批评的组织与个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是,抹黑中国,攻击中国共产党,是不能被允许的,这是一种人性常识,也是一种交往常识,更是一种新闻传播常识。国之亲在于民相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海内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有利于我们对外交流沟通。只有“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内外媒体之间、民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事实说话,才能打破西方的话语权垄断,才能消除谬误明辨是非,为中国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