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智:“父爱主义”伤人才

周湘智:“父爱主义”伤人才

全国两会上,“简政放权”再次成为热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进,但仍然存在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过细,管得太多、管得不好,市场和社会作用发挥不充分,用人主体和人才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只有顺应广大人才呼声和期盼,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疏通阻碍人才发展的堵点,给人才一片自由天空,才能让“人人尽展其才”的景象伴随深化改革的步伐款款开启。

行政“紧箍咒”待破解

发展靠人才,人才靠环境。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培养人才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但实践中亦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统一轻个性、重成功轻成长、重主导轻激励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评价行政化。职称评审权力过于集中、评价方式不科学,是专业技术人才和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种评审方式也导致了简单化地凭论文、看课题、比论著,逼着大家靠写文章吃饭。职称评聘一刀切,只用学历、资历、论文、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量化标准,用计算器衡量人才,导致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用上的评不上、评上的用不上。

科研管理过度烦琐。科研评估和检查项目繁多,内容繁杂,填写大量表格,浪费了过多时间和精力,不少科研人员吐槽,到年底几乎天天算账、对账、报账,都快成专业会计了,有专家戏称自己为“填表教授”;科研经费使用“重物轻人”,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补偿,“打酱油的钱不能去买盐”,“有钱开会没钱过日子”,方便了行政管理,却捆住了人才手脚,抹杀了创新活力。

编制和身份捆绑。编制与身份、福利挂钩,对人才引进、流动造成体制性障碍。一项面向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偏紧过死”是人才管理的突出问题。有的单位由于编制限制,产生了大量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问题,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需用人;有的高校受职称岗位指标限制,部分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难以晋升职称,无法有效激励和稳定人才队伍;有的单位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无法兑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激励;有的基层单位录用人员,多部门层层审批,出现编制不足和编制空缺并存的怪现象,“想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

创新活力是“放”出来的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游览埃及金字塔后,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一批欢乐的自由人。因为只有身心愉悦的自由人,才能创造如此精湛的工艺。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证实:金字塔是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应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鲜明价值导向。无自由则无创新。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是创新人才挥洒创造活力的前提条件。创新需要自由空间,没有科研人员的自主意识,创新之树就难以常青。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是管出来的,不是靠行政计划安排出来的,更不是简单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

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必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责任和界线,减法与加法并行,政府后退一步,社会前进一步,市场力量增强一筹,发挥市场激励、社会评价和行业规制力量,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和政府都不能有效解决的则归第三种力量,让就业更容易、创业更自由、创新更有梦,以此充分释放出人才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