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海中,他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誓言

火海中,他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誓言

摘要:这是一张普通而又特殊的名片,看上去与普通名片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定睛细看,却可以发现在名字上方,用红色字体印着“共产党员”四个醒目大字,背面还印着“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人民共和国的审判事业做出毕生的努力!”2月18日晚,这张名片的主人——61岁的共产党员、省高院原副调研员、退休干部王荣生奋不顾身地冲入火场,与歹徒搏斗后英勇献身,用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王荣生(右)生前与母亲的最后合影,摄于2月7日。

这是一张普通而又特殊的名片,看上去与普通名片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定睛细看,却可以发现在名字上方,用红色字体印着“共产党员”四个醒目大字,背面还印着“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人民共和国的审判事业做出毕生的努力!”2月18日晚,这张名片的主人——61岁的共产党员、省高院原副调研员、退休干部王荣生奋不顾身地冲入火场,与歹徒搏斗后英勇献身,用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他第一个冲进了火场

“着火了!快跑!”2月18日19时30分,在南平市八一路一栋宿舍楼的404室,滚滚浓烟挟裹着毒蛇般的火舌四处蔓延,人们惊叫着逃离火场。

王荣生的母亲就住在这栋楼的604室,一天前刚从福州回到南平陪伴母亲的王荣生和妻子也住在那里。发现火情后,王荣生和妻子李惠英立刻搀扶着81岁高龄且行动不便的母亲撤离了房间。

当他们路过404室时,看到大门敞开,浓烟烈焰中,隐约有身影在晃动。王荣生念叨了一句“救火要紧”,正想往404室冲去,被妻子一把拉住。“妈年纪这么大了,还是先把妈送到安全的地方再去救火吧。”李惠英劝说着丈夫。没想到才走到三楼楼梯转角处,心急如焚的王荣生一边叫妻子打电话报警,一边撇下妻母,转身上楼,奋不顾身地冲向404室。李惠英和老母亲在原地焦急地等待着,大声呼喊着王荣生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听到他回应一声。

“我永远忘不了他最后的身影。他急着去灭火救人,三步并做两步地飞跑,没想到这一转身却是天人永隔。”李惠英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

大概过了几分钟,一个手持弹簧刀的男子凶神恶煞地从火场走了出来,叫嚣着:“不管是谁,统统杀掉!”李惠英感到情况不妙,连忙把母亲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次拨打了报警电话。

据公安机关调查,王荣生是第一个冲进404室火灾现场的救火者。发现有人进入房间灭火,纵火歹徒倪某手持弹簧刀向猝不及防的王荣生捅去。鲜血喷涌而出,王荣生强忍剧痛,边与歹徒作殊死搏斗边向室外退去。丧心病狂的倪某仍紧追不放,一刀、两刀、三刀……在404室门口走廊上,身材高大的王荣生轰然倒在血泊中。随后到场的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立即将王荣生送往南平市第一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王荣生于当晚与世长辞。

他来了,就会留下温暖

听到王荣生的救火义举,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样做一点也不奇怪,关键时刻他一定会冲在最前头。

王荣生是山东莱西人,父亲是南下干部,母亲曾在公安部门工作,他自幼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养成了良好的品格。40多年前,他看见坡上停着的一辆小车突然后溜,危及行人和车辆安全,就奋不顾身用双手拼命顶住车辆,导致右手虎口被夹得血肉模糊,落下三等残疾。

王荣生从小就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初中同学、好友叶祖祥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王荣生在政和一中读书。每周周末,他从政和城关回石屯镇王山口村,路见老爷爷挑柴火艰难行走,他会主动上前帮助挑几程;见卖水果的妇女推不动三轮车上坡,他会用尽全力帮忙推行;见农民疏通水渠,他就下去帮助清理垃圾;谁家地里庄稼收不完,他就不声不响地过去帮忙……

王荣生如一缕阳光、一阵春风,他来了,就会留下温暖。政和县石屯镇村民苏梦新的妻子得了肝癌,经济困难,王荣生每次到政和都要前往看望资助。他出差到镇前法庭,偶然发现门卫刘成康家庭贫困,就帮他协调落实了医保、社保。到菜市场买菜,看到乡下农民卖剩的菜,他就全部买下。每到大年三十,他总要请小区保安吃年夜饭,晚上7点多了,自己家人都还在眼巴巴地等他回家吃团圆饭。

“群众的事无小事,处理得好坏,往往决定了法院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好坏。”王荣生常对院机关的年轻干警这样说。2014年8月的一天下午,省高院立案一庭的内勤小高接到王荣生的电话,说是有该庭的信访件要领回去。因为手头事情多,小高打算第二天再去领。没想到快下班的时候,王荣生拿着信访件送到小高办公室。“知道你很忙,就给送过来了。”他认真地告诉小高,“群众的信件都不是小事,一定要及时领取,抓紧办好。”

“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

1984年4月,王荣生从部队转业到省高院,先是在车队开车。他从不开“疲劳车”“英雄车”“斗气车”,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成功创造了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佳绩,被福州市评为先进驾驶员,并授予百万公里安全奖章。

1989年,他调整岗位到福建高院办公室,负责院机关的信件收发,一干就是25年,他经手了数十万件信件、文件等,做到了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连续22年被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通报表扬。

“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王荣生把这12个字打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时时警醒自己。每天早上一上班,他就马不停蹄地对每一封机要文件严格履行登记、签收等手续,然后准时赶往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每天下午3点,他将大包小包的邮件打包成捆装到平板车上,从六楼拉到一楼,一捆一捆地装车送往邮政机要部门。在老法院审判大楼时,由于办公条件有限,有很长一段时间,收发室设在没有空调的走廊尽头。炎热的夏日,大家都在空调房里办公,王荣生提着成捆的机要件跑上跑下,常常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没叫过一声苦。有人问他:“你天天干着这种琐碎的工作,心里烦不烦?”“我做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也是在为法院整体工作尽职尽责,我很快乐。”王荣生说。

省高院民三庭干警曹慧敏说,一天下着倾盆大雨,她看见王荣生下车后把机要文件箱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有一滴雨滴到箱子上,自己头上身上湿漉漉的,却全然不顾。“王荣生抱着机要文件箱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

变废为宝的“小气鬼”

在省高院,王荣生办公事“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在车队开车时,有次接同事返回福州,细心的他听到吉普车的车窗有块玻璃发出异响,赶紧停好车,将这块松动的玻璃小心翼翼地取下来。由于公路颠簸得厉害,为防止打碎玻璃,他只好请同事将这块玻璃一路抱在胸前,回到单位后再维修。

在收发岗位上,他节俭的习惯并没改变。他根据各类信件寄送对象的不同和时间的缓急,要求院机关每位内勤在不违反保密规定和保证信件按时送达的条件下,能走挂号的不走快件;能走交换的,不走邮寄;能用小信封的不用大信封。有些新来的同志觉得他小题大做,王荣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算“经济账”:“一封信至少可以节约0.8元,我们每天进出这么大量,一年能省多少钱?十年又能省多少钱?”每次去寄送交换件时,王荣生会留心把别人剩下不要的绳子拿回来再利用。有人开玩笑地说他是“小气鬼”,他总是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这是“变废为宝”。

“清正廉洁不能只挂在嘴上,需要从小事小节做起。”王荣生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