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持正 宽厚清约

慎独持正 宽厚清约

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北宋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人,宋朝政治家。他为相十二年,柄国十八载,为人忠厚节俭、知人善任,为官清正廉洁、明达治体。后世,范仲淹高度评价他,誉其“天下谓之大雅”。

政绩卓著 务实惠民

北宋初年,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原及南方地区的统一。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都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与此同时,程朱理学逐渐兴起,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为文人提供了更宽阔的晋升通道。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23岁的王旦进士及第,初任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在任期间,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平江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其治绩之卓著,连前来考察的上司都为之叹服,不仅给予高度评价,更将爱女许配给这位年轻有为的官员,成就了一段佳话。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桓登基,改元咸平。真宗非常看重王旦的才能,认为他“器识深远,有大臣体”,多次擢升其官职。王旦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此位极人臣,主政中枢十余载。

王旦为相期间,北宋立国已逾四十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各项典章制度已经确立,又值契丹讲和、西夏纳款,战争状态基本结束。自古有言“创业难,守业更难”。赵氏王朝能否守住祖宗基业,使之免于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短命王朝,实为当政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王旦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的施政纲领。该主张在继承既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审慎调适,规避了激进改革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又通过制度性微调与渐进改良保持了治理效能。

据记载,王旦能在真宗询问边关军费时,立即取出随身账册详陈各地驻军与粮饷支出,其行政精细化程度可见一斑。各项典章制度虽已确立,但他深知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当陕西转运使请求变更茶法时,他以“祖宗茶法经三十年检验”为由驳回,却在奏折夹页附上“渐进改良五策”,这种“明守暗改”的智慧,既维护了制度稳定性,又为茶法改良预留了渐进空间。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当真宗欲封禅泰山时,王旦一面领旨,一面以“河北微旱”为由拖延,最终将封禅之资转作赈灾之用。这种既顺应君意又体恤民生的做法,维护了朝廷体统,又实现了务实惠民之效。

对内务实,化解朝堂纷争;对外止战,争取和平发展。面对契丹使节韩杞的领土要求,王旦安排官员带领其参观汴京的国库和繁华市场,并出示财政账册,暗示“每年给契丹的三十万两岁币,还不到汴京一个商业区半年税收的一半”。这一精心设计的展示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外交效果,让契丹使节直观认识到宋朝的经济实力远超其想象,最终促成以经济补偿替代军事对抗的和约。盟约生效次年,雄州榷场单月交易量即达二十万贯,展现了和平发展带来的商业活力。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宋辽边境持续和平、边民休养生息。

宽宏大度 贤明旷达

在北宋政坛上,王旦的个人修养堪称典范。他为相十余年,始终秉持“位极人臣而不骄,权重天下而不矜”的政治操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王文正太尉局量宽厚,未尝见其怒。”生动展现了这位名相“宽宏大度,贤明旷达”的品格特质。

当时,王旦和寇准同朝为官,而且还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但是,这对同年进士在为官处事上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寇准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每当拜见皇帝时都会直接指出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才华。有一次,真宗疑惑地问王旦:“你总是称赞寇准的能力,但他却专门说你的不是,这是为什么呢?”王旦平静地答道:“我担任宰相时间很长,处理政务时难免会有很多疏漏。寇准能够毫无保留地向陛下反映这些情况,说明他为人忠诚正直,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原因。”

有一次,王旦掌管的中书省在处理与枢密院往来的公文时,所拟文书格式有违朝廷诏令规制。寇准得知此事后立即向真宗报告。真宗大为恼火,训斥中书省行事潦草。王旦认真检讨说:“此实臣等过也。”中书省的其他官员也因此受到了连累。没过一个月,枢密院发给中书省的公文也出现了违制情况,所拟文书格式未遵循朝廷既定规制。中书省的官员发现此事后暗自高兴,以为找到了报复的机会,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王旦。然而王旦并未向皇帝告状,只是命人将文书退回枢密院要求修改。寇准得知此事后深感惭愧,后来见到王旦时不禁问道:“老同年,您怎么有如此大的度量?”王旦笑而不答。

以宽厚仁德著称的王旦,对待府中下人也非常包容,从不轻易动怒。一日,下人们为试探老爷是否真无脾气,故意在肉汤中撒入锅底灰。王旦看了看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饭吃掉。下人问他今天为何不喝肉汤,他也只是说今天不喜欢吃肉。第二天,下人做饭时又故意在盛给他的米饭里掺了些脏东西。王旦见了,把碗推在一边,并没有显出一点不高兴,只是说:“我今天不想吃米饭,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下人们听了,面面相觑,内心深受触动。从此以后,他们做事更加勤快认真,生怕辜负了宰相的这份宽容和信任。

为国荐贤 克己奉公

作为真宗朝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王旦始终将“为国荐贤”视为宰辅的首要职责。他秉持公心,选拔众多德才兼备之士,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奠定了人才基础。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王旦推荐官员的方式很特别。他善于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经常与一些素不知名者交谈,征询其意见,察访其得失,从中掌握每个人对时局的看法;有时还让这些人就某一问题或意见写成文字材料作进一步的考核和了解。遇到皇帝需要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所长,事先把拟定好的三四人的候选名单密报给皇帝,让皇帝从中挑选。所以很多被推荐者并不清楚他们是由王旦推荐的。当时,有个叫李行简的官员被提拔为太子中允,连传旨官员都不知推荐人是谁。直到真宗询问王旦,众人才发现是王旦所荐。宋仁宗继位后,命令史官编修《真宗实录》时,看到了王旦向皇帝举荐官员的奏章,才知道很多官员都是他推荐的。

王旦虽举荐众多贤才入朝,却对亲属仕途保持审慎态度,避免徇私之举。他的女婿苏耆考中了进士,但在最后的殿试环节,却被分到了“明经”“贤良方正”这些次一等的科别里,这将直接影响将来对他的官职任命。有人将这件事告诉真宗。殿试考场上,真宗问王旦:“此人如何?”王旦默不作声。有人不解地问王旦:“这个时候你只要说一句话,苏耆就能入选,为什么闭口不言?”王旦说:“国家以才选士,自有一定标准,我身为宰相,岂能自荐亲属?”正是这种秉公办事的为官之道,让他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

王旦不仅在外为官清正,在内持家也同样严于律己。他生活十分简朴,平时出入穿的衣服以素色为主。曾经有一个卖玉带的人来家中卖货。王旦的弟弟觉得好看,便拿给王旦看。王旦先叫他弟弟系在腰上,然后问道:“你现在还能看到它的华美吗?”他弟弟回答说:“玉带系在我的腰上,我又怎能看到它的华美呢?”接着,王旦因势利导地劝他弟弟说:“你身负着玉带的累赘,叫旁人去赞赏它的华美,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他弟弟一听,恍然大悟,急忙把玉带解下还给卖家。

王旦的清廉之风不仅影响着家人,更体现在他为官做人的方方面面。身为宰相,他不给自己购置额外的田产。真宗听说王旦所住之处简陋,就想下令为他择一块风水宝地,营建新宅。择定吉地后,真宗将此事告知了王旦,并对他说:“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可以提出来,重新为你选址。”对于皇帝的安排,要是别人肯定会感激涕零,谁知王旦却拒绝了皇帝的好意,理由是现在的驻地作为他已故父亲的住宅,虽然有些简陋,但也比之前好多了,每当想起父亲的教诲,便觉得更不能用朝廷的钱为自己新建住宅了。在王旦的再三请辞下,皇帝才收回了自己的好意。

晚年的王旦告病在家,真宗秘密赏赐了黄金50两,也被他以“更加害怕私藏财物,况且于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只想要散发施与,以平息自己的罪责”为由拒绝了。王旦还常告诫后人:“我家盛名清德,应致力于俭朴,保守家风,不许太奢侈。”“子孙各当念自立,何必置田宅?”他认为家中田产多了,只会招致儿孙们争夺财产,家族不和睦。在严格的家教下,王旦的后代英才辈出。据《宋史》记载,其子侄辈立传者达11人,皆受时人与后世赞誉。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九月,王旦逝世,终年61岁。真宗闻讯悲痛,特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赠太师,谥号“文正”,并御笔亲题“全德元老”碑额。王旦在相位期间,以清慎勤勉著称,为人宽厚大度,为后世贤相树立了楷模。

(作者简介:郭一超,北京联合大学团委干部、讲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