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亮点:文化产业如何成支柱(3)

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亮点:文化产业如何成支柱(3)

转型升级: 用“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

【观点】“现在电影观众的主体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很少走进影院,固然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传统审美有关,但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电影,关键是缺少他们喜欢的作品。”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建议,利用每天上午影院闲置时段,低票价放映适合中老年人观看的电影;同时鼓励电影创作人员多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满足多层次年龄观众需求,培育和扩大健康的电影市场。

一方面,难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大量充斥于市场,而真正合乎需求的文化产品却又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国内的文化产品并未得到国人认可,甚至“差评满天飞”,而大量国外的文化产品却受到国人的热情追捧,好评如潮。

从这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管窥”文化产业在结构性供给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文化产业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失衡。

专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抛弃低端、不合乎人民群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供给,避免盲目生产,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专家指出,文化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文化+”通过其鲜明的“创新、创造、创意”优势,为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催生新业态、新产业,进而打破文化产业的固有格局,推动全产业融合,重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将加速融合,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这一融合度都在50%~60%。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20%,关联度较低。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入实体经济的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实体经济走向常态化的开始。”张晓明指出,要通过“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够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新业态”,这为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通过‘文化+’的浸润,不仅可以催生新业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看,还应建立完善文化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标准,并健全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李河认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