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表于《前线》2025年第6期
作者:郭万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
作者:田培培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壮大文化产业 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作出部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能够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北京文化产业引领地位和支柱性作用不断巩固,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显著优势
北京文化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融合为路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模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23022.6亿元,同比增长6.6%;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0951.5亿元,同比增长7.6%,彰显出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市委主要领导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2024年以来,市委书记尹力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北京两会、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等多个场合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市委持续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2024年出台《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涵盖文化供给延链建设、演艺新业态新空间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等10个领域,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新场景新业态。落实直补市场主体的激励机制,发挥5000万政府财政惠民补助资金的撬动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助力北京文化消费。
技术创新升级驱动,文化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主业态。北京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度整合阶段。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同比增长11.1%,远超传统业态增速;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0.7%,在全国占比超26%,居全国首位。2024年,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其中北京备案上线大模型占比约30%,居全国首位,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各环节。生成式AI技术正在改写内容创作逻辑,北京文化核心领域的内容创作生产收入同比增长14.3%。
以城市更新汇聚文化动能,文化产业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中轴线遗产保护有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成为首都文化建设金名片,“一轴三带”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文化街区、文化商圈等多元产业空间承载高质量发展,各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日益鲜明,文化领域的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逐步向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提升文化活动能级,继续放大品牌活动影响力。北京国际电影节更加注重国际化和多元化,新增国际电影合拍项目洽谈会,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涵盖京剧、昆曲、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既有经典剧目的重新演绎,又有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园博园“京彩灯会”在展出周期、灯组规格、灯组设计方面都开创了北京灯会历史之最。电竞北京、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通过线上文化消费、夜经济、沉浸式体验催生消费新空间、新形态。
文化消费热点纷呈,拉动效应显著。2024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整合文商旅体资源,推出沉浸式戏剧、数字艺术展和复古市集,带动消费金额超142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新消费支撑作用稳固,文博旅游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18—25岁的年轻人对文化消费的热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两个百分点。情绪消费成为新动力,萌宠经济、潮玩经济等新型消费日益壮大。
北京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在全球文化产业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北京文化产业在多个维度仍需突破关键瓶颈,以实现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的跨越。
大力提升文化科技、文化IP等核心竞争力。目前文化领域对于科技的应用尚停留在浅层次,且存在过度追逐风口产业、忽视行业发展基础等问题。大多数文化企业没有建立立足于自身的科技研发体系或机制。科技含量高的文化智能制作、消费终端制造和文化设备制造等高端制造基本上处于起步期。文化领域的关键底层技术和设备还未能完全实现国产替代,一些文化企业处于要么只买产品设备、后续服务开发跟不上,要么只买内容服务、衍生产品制造等高利润环节被其他国家占据的境况。
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在于不断发展和创新。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把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产业动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现代理念和现代方法,不断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目前,北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
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数字技术拓展了中国文化国际贸易市场,出现了网文、网剧、网游等文化出海的“新三样”,但总体上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中还处于低端位置,高附加值的核心层文化产品和原创作品的数量、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就北京而言,还未成为国际化的文化输出城市。北京的剧院与演出团体不少,也推出了许多音乐剧、舞台剧、实景演出等,但有世界级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的剧目仍较为稀缺。
“十五五”时期做优做强北京文化产业的路径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北京要坚持首善意识,做优做强北京文化产业,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挥好科技赋能优势,增强北京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围绕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之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超高清视听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文博、数字文创;抢占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赛道,支持头部企业研发标杆大模型产品。加快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依托博物馆之城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打造一批数字化展示新场景。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以“大戏看北京”“演艺之都”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扩大高品质文化内容供给。
积极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上新”,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效益,使之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围绕建设全球旅游目的地,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着力构建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旅游格局,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注重品牌创建,树立示范引领的文化新标杆。培育首店首发经济,围绕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科技装备等品类,错位打造有北京特色的时尚消费品牌矩阵。重塑记忆经济,鼓励老字号与各类文化IP、新消费品牌等跨界联动,开发更多蕴含传统文化和国潮元素的产品。打造夜间经济,支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建设更多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塑造全球知名的“夜京城”消费品牌。
推进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提升北京文化海外影响力。持续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积极传播优秀作品,展现首善之区的文化新风貌,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文明互鉴,加大具有北京特色的精品剧目、文学力作等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加强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市属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通过文化贸易与交流增强文化产品与服务海外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LLMLA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