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

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稳步进行。与此相对应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就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文明形态变更的生态视角、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研究等等进行了丰富的讨论。在最近十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中,可以观察到人地关系视角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启迪。

以自然环境依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外源性动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然生态建设

在生态危机凸显的背景下,最近的研究者注意力已经转向地方依恋的自然环境维度——这个领域被认为是严重被忽略的领域。布朗和雷蒙德使用了基于地图的风景价值测量,与社会价值相比(如家庭、传统、家庭联系、经济等等),结果显示参与者显著地分放更多的象征物在自然环境价值上,例如美感、休闲娱乐、治疗特征、生态多样性和野外荒地,说明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自然环境维度的依恋要高于社会环境的依恋吸引。Korpela等人调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喜欢地方的部分是如何稳定的,以及哪些地方是高依恋的目标,结果发现最喜欢的是自然的邻近环境,例如公园、海滩、森林——随着时间的流淌,他们的选择也是稳定的。

在人地关系中地方依恋和吸引上,是对自然环境的依恋还是对社会环境的依恋的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在已有的人地依恋研究中,都较为一致的揭示了自然环境的依恋程度高于社会依恋的程度,这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需要以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要注重建立高宜人性、宜居性的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以人地依恋为着力点,带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原住民和新来者眼中是不同的,他们对旧有风景的怀旧和依恋、对新的规划的关心程度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是他们对居住地的认同和依恋不同。

斯特德曼的观点概括了这个看法:(1)新来者不能分享真实社区的价值观念,因为他们没有贡献他们的创造力;(2)新来者是地方的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3)因为短暂的与地方相遇,不能发展对地方的依恋;(4)他们带来外来的生活习惯危及到地方的真实特征。卡滕伯恩和威廉姆斯是其中最先强调把地方依恋和居住时间的长短划上相等的符号,他强调“与那些长期居住在那里或在那里长大的‘内在者’相比,地方感的社区和人文方案——短暂的游客和旅游者被假设认为不能发展强烈的依恋”。按照这种观点,地方依恋能独立于居住时间长短发展。

已有的研究已经解释,地方依恋中的自然环境的物理维度的发展,比地方依恋的社会维度的发展所需要时间更短。访问某个地方的新迁移者和旅行者多是因为自然环境质量,这种自然环境的吸引和依恋比原住地的依恋发展较快。对于本地原住民而言,社会维度是很重要的,毕竟,和美丽的自然的情感结合相比,它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联系网络。斯坎内尔和吉福德得到的数据确证了这个假设: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城镇文明化和自然,在已有社区研究中,只有前者是与居住时间显著相关的。

从地方依恋的自然环境维度和社会维度,以及从新来者和原住民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无疑要体现为空气、河流、植被、山川等自然环境的综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是自然生态。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生态不是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而独存的,自然生态的城镇文明和社会性维度也需要着力建设,以及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增强人地关系的和谐性,由人地关系中的人地依恋,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内在统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