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 (2)

写作过程中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 (2)

核心提示:统摄思维又称收敛思维,它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对作者来说,运用统摄思维就意味着在已经占有的材料中有所选择,逐步缩小范围,抛弃若干材料和观点,把最主要的东西集中起来,也就是说,对具体材料和具体观点进行遴选后加以统摄,由此,可以集中笔墨使文章从感性进入理性,使文章收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效果。

求异思维的主要形式:

一是逆向思维即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观察、分析和评判某一事物。由于,逆向思维的运用,写作的新角度也随之形成了。比如太原市一座居民楼建成一年多不通水电,有关部门久拖不决,居民怨声载道,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6天就解决了问题。当地新闻媒体从市委书记关心民情的角度作了大量报道。但是《羊城晚报》在报道太原这件事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将文章标题写成了《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而使报道的角度迥异,主题更新,更进一层地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这要看是否合乎事物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难免染上虚无主义色彩。

二是发散思维,即以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多方向发散,从多渠道进行思索,从而摆脱经验造成的心理定势,寻找新的答案。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打开思路,可以从多角度来把握问题的特殊性。例如近期发表于《文汇报》上的《“班门弄斧”新义》一文,作者从“班门弄斧”的常规意义(即用于嘲讽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戏、狂妄自大的人的意义)出发,进一步对这一成语进行审视,认为“班门弄斧”有时也值得肯定,因为它有不迷信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一面,而这一面所体现的精神正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一种开拓精神,这即是通过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事物的范例。

运用统摄思维。寻求写作的高度

统摄思维又称收敛思维,它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对作者来说,运用统摄思维就意味着在已经占有的材料中有所选择,逐步缩小范围,抛弃若干材料和观点,把最主要的东西集中起来,也就是说,对具体材料和具体观点进行遴选后加以统摄,由此,可以集中笔墨使文章从感性进入理性,使文章收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效果。

例如,前一段时期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菜价追踪》一文。针对京城菜价上涨,蔬菜价格接近肉价的现象,文章作者从产、供、销“一条龙”着眼,从农村到城市走了千里路程,进行了一次全程的追踪调查,其目的是搞清菜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注意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占有了各方面大量材料和说法后,先从微观上一一审视各个环节的情况,继而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把一件件耳闻目睹的事实进行梳理遴选,最后才把焦点集中在菜价问题上进行分析,即找到了菜价上涨的原因——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又提出了如何建立一套新的价格调控机制的对策,从而使文章跃上了一个新的角度。

试想,面对采访得来的众多材料和众说纷纭的看法,如果作者不运用统摄思维的方法,那进入写作阶段就自然会“剪不断,理还乱”了。写作过程中统摄思维的运用,关键的一环就在于研究材料上,这种研究材料是把事物和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上集中——自然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集中,如果集中不起来,作者就很难提出有思想高度的观点出来;如果集中得好,很鲜明,文章即可达到新的高度。现在一些文章写得不尽人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写作中不能充分地发挥统摄思维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