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重要的是凝神聚气

裘山山:重要的是凝神聚气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段话振聋发聩,我非常认同,也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就是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我从事文学创作将近30年了。我始终相信一个道理,一个作家一辈子能够写出一本让自己满意、让人民满意的作品,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是初学写作时,还是现在,我都坚持用作品说话。如果写不出来,或者写出的东西没有进步,心里就不踏实,就会发慌。

那么,写出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常常问自己,也常常被问到。仔细想一想,思想、才华、激情、阅历,还有知识储备,恐怕都不可或缺。但我以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写作时的定力。换句话说,就是凝神聚气的能力。

作家也是寻常人,难免会被各种欲念打扰,或者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裹挟湮没。要想在写作时凝神聚气,在我看来首先要干净。这个干净包括了环境和内心两个方面。大约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我来说,写作最要紧的是干净。我写作时连音乐都不放,嫌吵;心乱就更不行了,只能坐在电脑前发呆,等平静下来再说。”1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如故。

我习惯在熟悉的地方写作,这就是我自己的书房。曾经我的书房就是个很简陋的阳台,仅仅可以放下一个电脑桌,但我只有坐在那里心才是定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坐在电脑前被摇晃得站不起来,但接下来的数月里,除了去灾区采访,我依旧坐在那里写作,短短两个月写了10万字的采访稿件。对我来说,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全部的心血都会倾注在稿子里,哪怕是余震来袭,我也没有任何感觉,以至于我丈夫不得不在我面前放一瓶水,提醒我随时离开房间。我也曾试着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去写作,结果反而很难进入写作状态。

凝神聚气,干干净净写作,对我来说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就是保持一个简单朴素的写作目的——超越自己。那是一种纯粹的、忘我的精神状态。不考虑印数,不考虑改编,更不考虑开研讨会或是评奖,所有作品以外的东西都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只想作品本身。因为,多年来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是内在充实的呈现,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因此,干净,本质上是内心的干净。如果内心不净,或不静,就是夜深人静也无法平抑内心的浮躁。

所以,写作时,我会努力营造内心的干净,不让任何事情干扰我,有时会发呆良久,寻求一种沉入心底的宁静。我会努力让内心的激情凝聚成一股力量、一种精神,然后全部灌注到作品中去。这些年我的腰椎出了问题,医生一再嘱咐不可久坐,半小时务必起来走一走,可是一旦开始写作,一旦进入了那种宝贵的状态,我就什么都忘了。有时就算想起来了,也舍不得站起来,生怕打断那种聚精会神的状态。

说到底,凝神聚气,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摒弃杂念、心无旁骛的定力。

(作者:原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