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公文语言的文采

谈谈公文语言的文采

核心提示:公文写作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过程。人秉七情,文章亦然。人没有感情,就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也无法从事写作文章这样复杂的精神活动。公文写作者在提笔之前,除了要去领会有关政策要求外,都会经历一番情感的体验,对行文内容,行文效果都会有所感受。

公文在语言表现上素来以追求朴素平实的风格而著称,加之写作中以理性思维为主,便给人一种印象:公文的语言只需要把事情陈述清楚明白即可,无须所谓“文采”,并且一提到文采就会与文学性表达里的“抒情”划上等号。这样使得不少写作者在写作公文时不愿,也从未想过在“文采”上下工夫。这样写出的公文往往言辞呆板、平淡肤浅,不要说受文者不爱读,就连自己读来也味同嚼蜡。那么如何把握公文的文采?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公文的文采      

我认为应该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择、加工之后所形成的能够增强公文表现力的辞藻。

二、公文写作究竟要不要文采      

这里肯定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圣贤之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尽管我们现在已不需完全向古圣贤那样去写公文,但纵观各个历史时期应用文的名篇佳作,无论是《论逐客疏》、《出师表》、《陈情表》等一大批古应用文,还是现当代公文的名家名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用语准确、精练、朴素、生动,都无不散发着文采的魅力,仍应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公文的“文采”是公文写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夫桃李不言而成溪,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这是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里的一段文字,也为我们揭示了“文采”产生的缘由:它是作者情感积淀的反映,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公文写作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过程。人秉七情,文章亦然。人没有感情,就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也无法从事写作文章这样复杂的精神活动。公文写作者在提笔之前,除了要去领会有关政策要求外,都会经历一番情感的体验,对行文内容,行文效果都会有所感受。如:上行文,能否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下行文,其中的精神实质能否被下级认真贯彻执行;平行文,能否获得其他部门或兄弟单位的理解和认同,这都是写作者预先将要考虑的。这样的情愫自然也会驱使写作者在写作的谴词造句方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所反映。因此,公文写作的过程本身是贯穿着“情”的过程,而“文采”就是写作者情感的化身,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公文的“文采”是增强公文实用性的需要。公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公文对象对公文的认识、理解、执行的程度上,这里除了公文的客观内容外,公文语言上的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即公文的文采,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公文实用性能否很好的体现。      

三、公文文采的特点      

这里尽管我们提倡公文应讲究一定的文采,但由于公文与文学作品在现实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就决定了公文文采要求上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具有“理性”   

如前所述,公文写作的过程是一种贯穿着“情”的过程,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形成了公文的文采。但是由于公文作者身份的法定性就决定了这种“情”的抒发是排除了无节制的抒情的,是不以个人的情绪喜好为转移的。他必须站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立场上,既要感情饱满,又要以冷静而公允的态度来展开。这样公文的文采就表现出较明显的理性特征。 

(二)具有“隐含性”   

公文写作为实用而作。它与文学写作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不同。如:程乃珊在她的散文《曙光中的祷告》中写到: “……每一个属于我们生命的太阳是多么好呀!”。这么一个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而公文在表现文采方面就隐含、质朴的多。其文采往往隐含在公文对事物、观点的陈述中。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排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鲜明而又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其文采如盐溶入水,只觉其味,不见其形。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