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农村文化礼堂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摘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把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作为目标归属,着力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把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作为目标归属,着力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文化礼堂独有的阵地优势、渗透优势和传承优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必须克服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的误区,更新理念,要在找准结合点、突破着力点、打造新亮点上下功夫。

一、农村文化礼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载体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围绕“两富浙江”总体目标的具体举措。以“二堂五廊”为基本内容的文化设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三方面的优势。

1.阵地优势。文化阵地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土壤,有了阵地,可以让广大群众因文化而聚,广泛的群众性使文化礼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场域。农村文化礼堂的特点是大众性、普遍性和参与性。

2.渗透优势。文化具有渗透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活动者心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传承优势。农村文化礼堂从二堂到五廊,处处体现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在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扬弃、发展”,凝聚共识。

二、农村文化礼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误区

农村文化礼堂经历一年多的实践,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不难发现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尚受多种因素制约,在理念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在活动策划中缺少人本意识,对活动的效果缺少事前调研、事中调控和事后评估。

1.自上而下决策忽视参与人本化。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常常以行政化手段规定活动主题、参加对象和活动方式,过分强调灌输式、说教式的被动接受,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忽视群众文化需求。以需求导向作为礼堂活动的决策依据,尊重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表达权,要重视用文化活动的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形式多样、小型活跃”的活动适应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2.追求场面大气缺乏活动常态化。一些地方为追求大场面、高档次,在活动运作上讲排场、比财力,缺少整体活动的统筹安排,农村文化资源不足,又缺少有效整合,没有实效,反而会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文化礼堂的活动没有主流文化的强制作用,必须遵循“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原则,只有常态化才能体现实践成效。同时,农村文化礼堂的主办单位是行政村,虽说各级财政都在积极支持,但用于文化礼堂活动的财政总体还是很紧的。

3.考核注重数据缺少活动品牌化。衡量和考核文化礼堂工作的标准往往是看面积大小、活动数量、参加人数和宣传力度等方面数字作标准,这种重“数据” 的考核评价导致文化礼堂活动的“泡沫化”倾向,组织策划者忽视活动的实践效果,避重就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束之高阁。树立品牌化战略,瞄准文化礼堂和核心价值观契合点,设计载体,及时把一些契合主题、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整合起来,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文化活动个性特色,助推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农村文化礼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农村文化礼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入心入脑”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新观念,找准结合点、突破支撑点、打造新亮点,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巨大潜力,使文化礼堂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1.找准结合点,契合群众文化需求。结合点是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和群众文化需求相吻合。全方位推出小型多样、灵活方便的专题性活动,让村民和新居民都能参与适合自己的基本文化活动,努力使文化礼堂成为群众文化乐园、艺术精华的获取之地、文化素养的提升之地、文艺团队的训练之地和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场所。凡是覆盖面广、群众参与率高、影响力大、深受群众欢迎的活动,一定是体现群众的渴求和向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之中,增强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2.突破着力点,提升群众参与热情。农村文化礼堂的着力点是群众主动参与,实践中参与又可以分为主动参和被动参与,而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主动参与,体现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民,让农民主动发挥参与热情,工作之余直接参与活动策划、组织、开展等环节之中。

3.打造新亮点,提高文化活动效果。文化品牌作为文化礼堂的新亮点,就是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文化礼堂建设经验,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积淀、群众需求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序,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打造“文化品牌”。首先,保护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景”。其次,注重非遗传承,培养“孝德礼义”。第三,融入“最美精神”,引领时代风尚。整合群众身边的“最美人、最美事”教育引领百姓风尚。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