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远:欧洲文艺复兴的当代启示

朱孝远:欧洲文艺复兴的当代启示

当我们聚焦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欧洲这片土地上,文艺复兴运动对整个欧洲文明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将过去以神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这一转变的重要路径,就是通过文化,主要是以人为核心内容的诗歌、戏剧、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集中反映了人才是“目的”的价值。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从文艺复兴对“人是目的”的核心表达中,体会到文化这一“武器”把欧洲引向光明的力量。

为了“新生”联合起来

欧洲历史走进近代文明的黎明,一片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中升起的神秘星云,就注定要成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当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在一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情感产生了。最朴素的政治热情、最自然的生活愿望、最真挚的艺术与科学的追慕,成为托起近代欧洲的力量。

谁又能想象得到,这一切,竟是人们对于黑死病瘟疫肆虐、整个欧洲陷入瘫痪之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大瘟疫和伴随而来的封建主义危机带来了饥饿、战争、愚昧、冷漠、迷信和死亡。就意大利政局来说,政治分裂导致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罗马之间战争不断,法国、德国则在意大利争霸,加深了意大利社会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在这种情境下文艺复兴运动爆发,新文化就成了灿烂阳光,在文化上起到维护意大利统一的作用。

这样,便能理解但丁为何要把诗集取名为《新生》了。新生的号召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意味着文化的现代转向。一场永远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的运动就此展开。在五彩斑斓、瞬息万变的景色之中,诗歌、音乐、绘画、雕刻和建筑蓬勃发展,一个由多面结构组成的近代文化体系在欧洲浮现出来。在今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还有许多其他欧洲城市,人们仍在尽情享受这段辉煌而富有创造性的时期遗赠下来的文化杰作、经济成就和浪漫情调。而在14世纪,那些意大利城邦里的居民们,却是把文化置于生与死的天平上来称量。诗人彼特拉克无疑是其中最为敏锐的一个,他把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乱的中间期。深感忧虑和不安的诗人和艺术家心里,酝酿出强烈的变革愿望。为了“新生”,学者、艺术家和科学家们联合了起来。

新旧文化反差巨大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看似与古希腊的文化很相像,其实相当不同。古希腊艺术家感性,作品多以描写美丽善良的人物为主,《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都是希腊艺术家理想情怀的写照。这样的美景与古希腊人的梦境相符合。古希腊人爱做梦,常梦见出海远行,去遥远的地方摘采金羊毛。希腊艺术反映出古代希腊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过,这种差距并不构成对立,因为差距毕竟可以通过努力加以克服。

然而,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那里,却体现出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对立。他们的做法是用色彩鲜明的新文化,来反衬和反对封建文化的落后与愚昧。看到丑,他们就去描绘美,看到假,他们就去寻求真。这样,美轮美奂的新文化就在意大利兴起,体现出了同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巨大反差。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展现出的正是人类的基本激情。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肌肉发达的人体,而是象征着力量和勇气的强壮的年轻人。这个雕像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象征着新领导者、真理和勇气的护卫者。它告诉人们,欧洲摆脱过去罪恶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健康的精神去奋斗。这个伟大而现代的雕塑启示人们,要运用他们所有的力量摆脱中世纪非人的黑暗。

新旧文化水火不容,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成为真正的“两面神”,同时要揭示新文化的光明和旧文化的丑陋。达·芬奇创作了谜一般的《蒙娜丽莎》。在这幅画里,蒙娜丽莎的年龄是不确定的,既像一位20多岁的青年,又像一位40多岁但保养得很好的少妇;蒙娜丽莎的笑容也饶有深意,令人无法估计她究竟高兴还是忧郁;同样,蒙娜丽莎的身份也难以判断,既像一位贵族夫人,又可能仅是一位平民的妻子。在达·芬奇的画笔下,蒙娜丽莎成为真正的“两面神”,在她身上同时出现新与旧的对照,很好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