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供给侧改革(2)

德国的供给侧改革(2)

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德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风险下降,无效融资需求收缩。国家支出比例、财政赤字、新债务减少,经济政策重获信任,国家内部重建稳定。联邦银行的贴现率和资本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得以稳定的下降,贴现率从1982年的7.5%下降到1987年12月的2.5%,长期国债收益率从1982年底的8%下降到1986年的6%。经济实现稳定增长。1983—1989年GDP平均增速达到2.6%。第二,扩大国际贸易顺差,控制本国资本外流。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都回升,世界贸易量迅速增加,这些都是扩大国际贸易顺差的有利条件。尤其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的形势下,科尔政府利用德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而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出口,增加了外贸顺差。科尔政府还利用美国的高利率和高汇率政策,扩大对美国的出口,发挥德国物价比较稳定、利率较低、工资成本偏低的优势,提高了德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实现顺差逐年增加,出口和进出口余额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三,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居民购买力提升。1981—1985年,居民收入提升速度与物价涨幅接近,而1986—1990年,居民收入提升18%,物价只上涨7%。第四,调整对美元的汇率,稳定马克的国际价值。1973年以来,马克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马克对美元的汇率趋向上浮。1980—1985年春季马克对美元的汇率趋向下跌。科尔政府在一段时期内对此并没有干预,因为马克对美元汇率的下跌,有利于联邦德国扩大对美国的出口。但是,科尔政府十分注意控制联邦德国资本流向美国,在大幅度调整马克对美元汇率的同时,仍注意保持马克国际价值的稳定,使德国马克成为世界上坚挺的货币之一。1984年,马克在西方货币中居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

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财政状况的改善,成为德国重新统一的坚实基础,使得后来的东西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支付成为可能。科尔政府任职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十分明显。随后,施罗德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包括:建立比较简单而公正的税收制度;精简公共服务部门;改善养老保险制度,用税收来资助养老保险;用公民补助来消除社会福利的混乱状况;资助公民就业而不是资助失业,等等。由此可见,最终决定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是这些改革措施能否真正实施以及实施的力度与深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