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坚:技术的供给侧也需要改革

黄少坚:技术的供给侧也需要改革

“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何谓有效供给?一般来说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消费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从技术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存在着技术创新成果不能支撑产业的发展进而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其具体表现,一是创新成果与产业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存在新技术研发与企业技术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如我国大量的科研专利不能转化为现实产品;二是研发投资存在方向性问题,比如对百姓急需、提升品质的实用技术重视不够;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在新技术创造新市场方面存在严重的技术供给不足。

现阶段,我国技术供给的主体分别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始终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不太成熟,不能够激励各有关主体完全按照需求的方向实施有效率的技术创新。

政府在技术供给中主要作为投入主体和政策供给主体,其作用,一是提供技术供给量的激励,这需要政府的制度供给到位才能激发其他主体的供给效率。二是有效供给的调剂,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技术发展战略、资源投入等手段,引导技术供给部门研发的方向。比如,我国作为赶超型经济体,技术供给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供给。政府通常是通过发展规划与技术创新政策引导R&D投资方向以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投资,以此来提升技术供给的质量,但这会造成技术的不均衡供给。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例如,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上发展很快,但在技术供给方面,我国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明专利只有2800项,而谷歌一个公司的发明专利就超过3000项,这反映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正是由于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我国在很多领域不能提供百姓需要的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的产品。

高校及科研单位是科技人才集中的地方,国家近年来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很大,但由于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以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为主要目标,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联动、协同创新不足,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转化为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供给,最终导致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很多省会城市高校林立,科研实力也很强,但其产业与高校的科研联系并不紧密,主导产业基本上与高校研发没有形成互动。企业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高校不能供给,企业本身的技术力量又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技术供给与技术需要的矛盾。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找到不能有效供给的关键所在。我国产业高档次产品供应能力不足,根本原因就是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因此,今后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技术创新领域的供给能力。笔者认为,技术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补核心技术的短板。我国的一些产业已经实现了追赶与跨越,如高铁、通信、航天、核电等领域的技术,不仅实现了跨越而且领跑世界。但也有很多产业基本上没有实现技术突破,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方面缺乏技术优势。例如芯片制造、生物制药、医学仪器、精密机床、电机制造等领域,虽然已经建立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普遍缺乏核心技术,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来促进本行业技术的综合与集成,找到一条快速实现突破的技术发展之路,消除瓶颈、补齐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