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灾后重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2)

芦山灾后重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2)

摘要: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均衡发展,促进整体统一,才能保证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四川省制定了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1个专项规划。坚持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绿色重建夯实灾区永续发展根基

芦山地震灾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求高、任务重。同时,灾区又处在多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次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这种背景下,灾后恢复重建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是芦山地震重建的一条根本原则,在《总体规划》里专门单列了“生态家园”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灾区党委和政府自觉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工业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芦山、天全、宝兴等重灾区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产业发展要求高、容量有限,客观上属于限制开发区。雅安市创新思路将雅安经济开发区全部作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异地支持芦山、天全、宝兴等灾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灾区涵养生态与异地产业发展的双赢。“飞地园区”招商中明确要求,无论投资额有多大,只要属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一律禁入园区。

灾区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是最大的资源和资本,应着力将雅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价值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座座集生产示范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孵化、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自然生态拔地而起,一栋栋特色鲜明的新建民居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蒸蒸日上的旅游业助农户走上致富之路。灾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果园,重建培育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增长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逐步实现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效益的高效转化,真正走上了一条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科学持续发展道路。

四、多元开放重建拓宽灾区发展路径

芦山地震灾区位于西部高山峡谷,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这里偏僻闭塞落后。实际上,雅安自古就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宋代时曾专门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无比繁盛的通商贸易极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留下了多元开放的精神品格。面对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灾区人民拓宽视野,以多元开放聚力灾后重建,有力推动了灾区建设发展。

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划拨了大量资金,但仍需多渠道筹措解决。为破解资金难题,恢复重建采取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做法,面向全国招商引资,推动中期票据、灾区债券发行,整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切实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川省还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对雅安地区实施省内对口支援,深入探索市场为手段、利益为纽带、共赢为目标的长效合作办法,推动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变,建立起“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援建帮扶长效机制。雅安不断拓展受援思路和合作领域,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区“1+7”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援建市及其他区域合作,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和人才辐射,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雅安成立了全国首个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开放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科学化评估,持续开展“招善引慈”活动,大量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到灾后恢复重建中来。

五、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决胜建成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就体现在不让一个人、一个地区掉队上。芦山地震灾区要以恢复重建作为新的起点,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在重建中,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集中资源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进度始终快于灾后重建平均进度。震后10个月,625户政府“兜底”扶持特困户入住新居;震后12个月,4482户困难群众得到政府“一对一”帮扶搬进新家;震后20个月,8万多户农房重建完成并陆续入住;震后32个月,33000多套城房重建全面完工,同步完成近17000户棚户房改造。建成后的城乡居民住房均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和“三避让”要求,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恢复重建以来,灾区党委政府一手抓重建攻坚,一手抓脱贫攻坚,通过实施工业强市行动、生态富民行动、交通会战行动、城乡提升行动“四大行动计划”和“五个一”帮扶机制,精准推进脱贫攻坚。灾区每一名因灾受伤致残人员都得到妥善安置,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单位众多,钱的问题始终引人关注。雅安探索建立起市、县、乡(镇)、村(居)联动,以组织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支撑的大监督格局,强力推进“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特别是专门出台重建政策、资金、项目、监督、企业信用5套信息公开方案,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始终坚持务实重建、节约重建、廉洁重建,不乱铺摊子,不搞形象工程,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灾后恢复重建的战场,同样是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的考场,检验并彰显着党员干部队伍的本色。灾区创新群众工作法,实行市级领导“包县联点帮扶”、市级部门“联村帮户”,270余名市、县领导干部联系143个乡镇(街道),6400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21万重建户。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脊梁”,百姓的“主心骨”。成千上万灾区人民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转化为凝心聚力、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通过一封封感恩信、一幅幅感恩画、一首首感恩歌、一座座感恩碑,抒发着他们对党、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执笔: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赵周贤、徐志栋,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游承陆、罗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