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通向中国梦的大布局(2)

《习近平时代》选载:通向中国梦的大布局(2)

中国梦引发民众强烈共振

2013年3月中国两会期间,北京又一次陷入雾霾天气之中,一位“80后”独立音乐人为某媒体的两会报道创作了一首名为《致老去的我》的主题歌。这首歌曲在网络上播放后,立即引起了众多中国网友的共鸣。歌词作者身处雾霾之中,却依然不失乐观,坚强地表达了困境中的中国人依然坚持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激发了中国青年人的热议,人们在点赞之余,也进一步引发了民众对中国梦的讨论。

中国梦当然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也应当是民众的梦,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梦,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呼应。对此,习近平在2013年的中国两会上作了回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用水、畅快的呼吸、和谐的氛围还有温馨的家庭,是最基本的意愿,这些目标的实现,比那些宏大的“国家目标”更能唤起他们的工作动力。

所以,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撰文指出:目前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而调和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推出一种新的“中国梦”,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目标融合起来。

对于中国梦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经历了一个“三步走”的曲折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曾经豪迈地预言:中国将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但美好的梦想毕竟要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毛泽东风趣地说起了中国的家底: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毛泽东将工业化定为主攻目标,他在1956年提出构想: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中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国家任务,后来简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

毛泽东的梦想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为了尽快实现目标,他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又发动“文化大革命”,更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十年浩劫”。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让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也使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经济连续快速增长106个月,以致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繁荣的10年”。日本的发展更是迅疾,从1955年至1970年,日本GDP增长了7.2倍。20世纪50年代初期时,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大,此时一下子被日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毛泽东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说明,梦想是可贵的,但关键是要找对圆梦的途径。

1979年,邓小平接过了“中国领航员”的任务,在没有航标的河上开始了新一轮探索。

邓小平发起的改革正是从改善民生开始的。

曾经担任过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每当回忆起他在安徽担任省委书记的一段经历时,总是抑制不住热泪长流:1977年深冬,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去饥荒灾情最严重的安徽淮北农村调研,万里走进村边的一个农户家,看到一个老人和两个姑娘披着破棉絮,依偎在锅灶边。万里给老人打招呼,老人不理。万里以为老人家耳聋,便大声打招呼,老人还是不理,旁边的干部赶快跑过去附着老人的耳朵说:这是咱们安徽省委书记看你来了。老人才慢慢站起身来。这时万里反而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了,原来老人没穿裤子,赤裸着下身!万里赶紧别过脸去招呼两个姑娘,两个姑娘也不敢搭理人。这时旁边的干部说:万里书记您别喊了,她们也没裤子穿。万里这才明白,他们父女三人就是这样光着身子,靠锅灶的余温度过寒冷的冬天的。万里再也止不住眼泪,他决定不管极左派如何攻击,也要支持农村的包产到户改革。中国的改革就是这样从安徽农村开始试点启动的,其原点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而不是饿着肚子去辩论“什么是社会主义路线,什么是资本主义路线”的大道理。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当选为总书记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就公开宣示自己的最大政治主张是顺应民心和改善民生:“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只有接上地气,与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挂上钩,才能拥有丰沛的生命力。十八大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使中国梦成为民众共同富裕的梦。

小康梦将向全民共同富裕迈进一大步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小康之梦,构成了100多年来中国人强国梦想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中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在《诗经》的《民劳》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让他们休息一下吧”。

从《诗经》开始,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辛苦,让他们休养生息,过上安乐日子,就成了历代执政者追求的目标。中国民间也习惯于把家用充足、安居乐业的家庭称为“小康之家”。然而,真正让全民过上安乐幸福的生活、人人平等享受劳动成果的场景,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在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势极盛,社会上两极分化仍然十分严重,以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将之形容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邓小平根据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不断丰富,逐步勾画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将大会主题定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标志着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建设的冲刺阶段,也标志着全面小康已成为现阶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尽管中国东部的部分大城市已经率先步入较发达的阶段,城市基础建设、市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教育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到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收入组”为5638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收入组”则为2583元,也就是说农村贫困人口每天的收入只有7元钱。所以,习近平在河北农村的一次考察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善于根据民众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从而唤起民众与执政党并肩奋战,这已经成为中共的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梦,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民众幸福感显著提高的美好社会之梦,这样的奋斗目标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共鸣。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推进,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圆梦确定了行动指南。

2014年3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s Piketty)的英文著作《21世纪资本论》。该书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全世界的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并预测了21世纪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托马斯·皮凯蒂指出,以美国为例,就收入分配而言,1910年美国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全美40%的收入,这一比例于1929年经济危机前升至50%,经济危机后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比例最低曾降至30%,随后在30%~35%之间徘徊。该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路飙升,2007年已超过1928年的历史高点(50%),2012年最富有的10%的人口已经占有全美55%的收入,如果算上资本回报,不平等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遵循“成功经济学”的路子,让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无疑将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平等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成为包容性发展的国家,这将是对世界发展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