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不容遗忘的精神源地

小岗村,不容遗忘的精神源地

回首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一切的起点源于一个穷僻的村庄。1978年年底的某个夜晚,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份具有“拓荒”性质的“生死协定”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0多年过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很多棘手的难题没有解决,这意味着我们依然要铭记这个小村庄,依然要不断地从这个精神源地中汲取力量。

小岗村代表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小岗村时感慨到。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在危机时刻立誓“托孤”的胆识与魄力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与榜样。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诸多体制性壁垒难以破除,许多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在这个瓶颈阶段,最为需要的就是这种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冲破束缚的改革精神。

小岗村代表了一种穷则思变的进取精神。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十八位农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艰难探索,是从“不改就吃不饱饭”这个实际出发做出的明智之举。目前,中央的各种精准扶贫政策正在向贫困地区全面下沉,这为许多贫困村庄带来了脱贫致富的良好契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可以坐拥良机,不思进取。恰恰相反,在这个关口,贫困地区更要向小岗村学习,更要秉承好这种穷则思变的进取精神。如此,方才能够在改革浪潮中把握住机遇,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小岗村代表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小岗村的成就与以沈浩为代表的历届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三次“红手印”的深情挽留让沈浩深深地扎根在了小岗村,他用他的汗水与心血把这个根基尚浅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了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小岗。毫无疑问,不管是脱贫致富,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村干部和基层党员的无私奉献。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所有基层干部都要拿出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真拼实干,带领群众决战贫困、决胜小康。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精神源地,容不得人们的忽视与遗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与责任继承并发扬小岗精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