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缩影(3)

《新华字典》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缩影(3)

《新华字典》里的“大文化”

“这不只是一本字典,更是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在商务印书馆发起的读者“晒字典”活动中,读者晒出了十几种版本的《新华字典》,同时表达了自己在《新华字典》陪伴下识字、阅读,一路走来的感慨。

尽管它只有手掌大小,却蕴集了一种文化理想。小字典背后,折射的是大文化。

大学者编小书

《新华字典》是应历史潮流而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普及和提高。1950年,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魏建功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兼任社长并开始主持编纂《新华字典》。

周恩来总理两次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代表,听取汇报达3个小时,亲订字典的修订原则,改正字典词条,甚至过问字典的定价及“降成本”问题。“文革”中,尽管极左思潮对《新华字典》的修订产生很大阻力,但在周总理关心下,1971年版《新华字典》从修订到出版只用了1年时间。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集了为民族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的文化理想。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王力、吕叔湘、金克木、周祖谟等。小字典大学者,这个特色保持了60多年。

这些文化大家带来的不仅是独到的专业见解,同时还有热心奉献的精神。叶圣陶在选题和主编人选的确定、编写体例的修订等方面都亲身参与,魏建功主持字典编写,不领出版社的工资。

这种精神被代代传承。2003年,《新华字典》第10版修订期间正遇上非典,为了不耽误进度,大家在不能聚集开会的情况下打电话讨论,两两之间约定时间、地点,在街头见面互换稿件,犹如当年的“地下工作者”。

扫盲识字工具

1953年,《新华字典》正式出版,成为几亿人民扫盲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了自己与《新华字典》的故事。

英雄欧阳海生前只上过一年半夜校,却依靠查《新华字典》通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残疾人作家刘水8年里翻烂3本《新华字典》,自学了从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在偏远地区,《新华字典》“一书难求”,学生想拥有一本自己的“字典”,只能依靠抄写。即便到了2010年,广西仍有部分困难地区小学缺少正版《新华字典》,致使质量粗劣、漏洞百出的仿冒字典充斥校园。事件曝光后,商务印书馆于第一时间赶到这些学校进行公益捐赠。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下,《新华字典》纳入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名单,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免费的《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可谓凝聚了全社会的共同智慧。《新华字典》的读者,同时是字典的良师益友。“鹅”,在《新华字典》中原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有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说他按照《新华字典》的区分,把“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了,却发现腹中有卵。编辑们查了相关资料才得知,鹅不分雌雄,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大一些,于是在1979版中做了修改。

紧跟时代步伐

如今,《新华字典》已经更新到第11个版本,第12次修订正在进行中。《新华字典》的修订紧跟时代步伐,对文字的释疑、用法做更新。

1998年,《新华字典》修订本新增加了一个“焗”字,同时添加了“焗油”这个词。怎么解释“焗油”,大家都没多少把握。编辑贾彩珠先后两次到理发店请教并体验了焗油,最后注释确定为:“一种染发、养发、护发方法。在头发上抹油后,用特制机具蒸汽加热,待冷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比如‘拜’,第10版只有一个读音bài,第11版增加了新的读音bái,如‘拜拜’,表示再见或结束某种关系。还有像‘的’,第10版有三个音:de、dí、dì,而第11版增加了dī的音,如‘的士’,表示出租车。这两个字新增的发音分别来自英语和粤语,普通话中本没有这样的发音。但因为社会使用度较高,因而就收录进字典了。”采访中,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说道。此外,第11版《新华字典》将“晒”字的解释中加入了“晒工资”“晒照片”这样的注解,还有“车奴”“房奴”“灾民”“股民”“农民工”等体现时代特点的词。“不过,我们通常是增加最精华、最普遍、最常用的词语,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都会采用。比如表示尴尬表情的‘囧’字,表示起较大作用的‘给力’,这些词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并不是很常用,所以就不会收录新词或修改原词的注解。”

目前,他们正在设计和研发《新华字典》手机版本,将来读者可以通过下载APP的方式,更方便地使用《新华字典》,与纸质《新华字典》形成互补。

国际交流使者

在对外交流中,《新华字典》代表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相传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接受西方某国政要赠送的百科全书以后,把《新华字典》作为国礼回赠给对方。“大国家,小字典”的说法因此广为流传。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向耶鲁大学赠送了567种1346册中国图书,其中就有《新华字典》,并在介绍时称它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一个叫盖娅的外国学生在北京大学留学,她每天都要用《新华字典》纠正发音、写论文、做翻译。有一次她在电视上看“龟兹文化”,发现“龟”不念“guī”,而念“qiū”,她立刻查《新华字典》,才知道“龟”在古代有地名的用法。因其篇幅小,便携带,内容丰富又语言平易,《新华字典》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好帮手。许多外国人在说话、唱京剧或者说相声时,习惯说“我查过《新华字典》了”,显示了字典的权威性。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引进了原版《新华字典》。在日本,学者香坂顺一、宫田一郎等合作翻译了《新华字典》的日文版,与原版的中文版一道发行。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