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华:铺设青年人才成长之路

陶庆华:铺设青年人才成长之路

青年人才朝气蓬勃、思想解放、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研究表明,25岁至45岁的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青年人才已经成为整个人才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党政人才队伍比例达62.7%,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达78.6%,占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78.9%。在承担“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的数万科技人才中,35岁以下的占比66%,美国航空航天局官员赞叹“这些人真年轻啊!”。新近公布的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显示,“80后”占比超过七成,“90后”首次现身,昭示我国科研事业生机勃勃、后继有人。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目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并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取得发展制高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厚积薄发的青年人才大军。为此,国家相继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人才项目,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开列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六大战略举措,促使青年才俊崭露头角、走向前台,为我国在历史机遇关头实现弯道追赶、创新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当前,我国正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青年人才数量大于质量,高端人才极度短缺等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不能不令人自省。青年人才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力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全面深化青年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改革。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功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鼓励社会各界对青年人才给机会、给信任、给支持,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使用青年人才时,不仅要体现社会公平,更要体现培养发展效率,为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想方设法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大学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是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的引擎。回顾美国5次跨越式发展,一批美国一流大学发挥了创新源泉的关键作用。比如,被称为“航天引擎”的加州理工学院推动了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被视为“极客天堂”的麻省理工学院引领了电子科技的发展潮流;被当作“硅谷基石”的斯坦福大学奠定了软件科技的发展基础;被评为“最具创新力公立大学”的华盛顿大学助推了互联网科技的跨越腾飞;当下,以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美国一流院校,正在促成新一轮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要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发展需求导向,突出“高精尖缺”培养导向,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建立高校学科、类型、层次和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实体集聚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人才等重大工程,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积极培养和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海内外高端人才。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培训制度和学习制度,注重道德素质教育和才能培养,为青年人才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和“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和示范基地作为港湾,将为羽翼未丰的创业青年提供支持,最大限度铺平成长之路。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人才,不断改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项目的用人办法,让更多青年人才参与到国家科技计划中来,通过压担子、给舞台,孵化育成。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常委,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