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你想知道的在这里(2)

地震知识,你想知道的在这里(2)

我国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单位或个人研究应向相关部门报告

我国大陆地区地震分布具有“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等特点。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约20次,6级以上地震3至4次。20世纪以来,平均3年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

潘怀文介绍,根据我国中强以上地震及活动地块的研究,我国大陆及邻区可以划分出青藏、西域、南华等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拉萨、祁连、滇西等22个Ⅱ级活动地块。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大陆所有8级以上地震和86%的7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块的边界上。

针对我国地震分布广的特点,近些年我国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我国目前有32个省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1098个地震观测台站的资料。台站间距集中在50至80公里。

除官方地震预测外,公众有时也会听到一些来自民间的预测。如何看待民间的预测信息?

潘怀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但同时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

一些单位或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地震部门或机构收到这些地震预测意见时,会通过分析研究、会商讨论等方式对预测意见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潘怀文说,地震预测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行为,地震预报是在地震预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等诸多社会因素,经过严格的预报风险评估,最终由政府向社会发布的关于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意见,是一项严格的政府行政行为。

6月1日起将实施的新一代地震区划图, 突出强调房屋、工程建筑等抗倒塌标准

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发生以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快速发布警报信息。日本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能减少25%;预警时间为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

潘怀文介绍,我国地震预警起步较晚,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两个示范性地震预警台网,即首都圈地区预警台网和兰州地区预警台网。

2015年,我国在京津冀地区、福建沿海地区以及川滇地区启动了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同时在广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以10至15公里平均台站间距建设密集型地震预警观测网络,针对社会公众、学校和特殊行业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示范,力争能在震后5至10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固然是减少灾害威胁的有效手段,但要减少灾害的影响,还需在“防”的方面做更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房屋建筑抗震能力。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因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致”。潘怀文说,建造抗震能力好的城乡建筑物是减轻震害和人员伤亡的根本途径之一,而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就是地震区划图。

潘怀文表示,我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取消了不设防区域,整体提升了我国抗震设防的要求,设防标准已经具体细化到乡镇级别,突出强调房屋、工程建筑等抗倒塌的标准,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防控灾难性地震事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过去我们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提高标准后,通俗说法就是要实现‘小震没有事,中震没啥事,大震不出事’。”潘怀文说,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地震动参数应根据这一标准的有关条款进行取值。农村民居也应按这一标准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记者 喻思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