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你想知道的在这里

地震知识,你想知道的在这里

全球强震频发对我国有没有影响?地震能够预测吗?我国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到底怎样?同一个地震为什么有时和国外发布的震级不同?正值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一一回应。

“活跃期”“平静期”只是相对概念,如何界定地震多发期并无统一定义

今年3月以来,全球近一个半月里发生了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4次发生在8天内,强震活动频率超过了190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频率。全球强震频发对我国地震活动有影响吗?

今年1月到4月,我国大陆共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潘怀文介绍,从近期看,我国地震总体活动水平不高。8天内全球连续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的类似情形,自1900年以来共出现过37次,其中,在之后的3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7级地震的情况仅有3次。这表明全球强震密集活动和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主要还是受自身应力积累规律的影响。”潘怀文说。

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大震频发。从全球角度看,这种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全球确实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每逢强震频发,社会上就会出现关于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的讨论。“目前,对于地震的‘多发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潘怀文说,地震活动具有时间分布上不均匀的特点,时而活跃,时而平静,因而使用“活跃期”和“平静期”来描述地震活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所谓“活跃期”“平静期”时间各不相同。

“人们不用为近期强震连发过度担心,不能简单认为这一组地震的发生就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地震非常活跃的时段,也不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内部很快就要发生7级以上地震。”

地震预测仍是世界科学难题,我国对国内地区地震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

有些人会注意到,有时,对于同一个地震,我国地震台网发布的震级和国外同行发布的震级可能有所差异,是不是我国对地震震级的测定不够精确?

潘怀文说,发布的震级稍有不同,主要是由于测定的震级方法不同。目前,我国基本上采用面波震级进行测定,统一用震级M来表示。而国际同行如美国、欧洲等地震机构通常使用矩震级标度。“我们并不是完全用同一把尺子,有差异完全正常,不能简单地说谁的发布更准确。”

“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潘怀文说,在地震监测能力方面,我国对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0级以下。地震速报可以在震后1到2分钟内给出自动速报结果,10分钟内给出正式速报结果。“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和邻区的地震,我国的地震台网都可以给出更为快速、准确、权威的速报信息。”

地震能够提前预测吗?潘怀文介绍,从1960年开始,全球科学家就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探索,但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

“地震预报很难,特别是短期预报难度很大,中国地震局一直在长期、中期、短临预报方面同时做努力。”潘怀文表示,虽然我国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但几十年来,我国有30多次不同程度短临预报成功的案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减灾效果。“我国对于10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为30%。”

不过,潘怀文也坦言,在地震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同行还有不小差距,很多方面处于跟进的状态。“希望我国能有更多的优秀研究者投身地震科学研究,也包括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推进我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