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新政给“漂”一族带来政策“红包”
租房之难,在于很难租到合适的房子,最大问题还是房租太高。外加“黑中介”发布虚假的房源信息;把成套的住宅私自打隔断以后出租;乱收费甚至骗取中介费等乱象,租房更是难上加难。随着住房租赁市场不断发展,供应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秩序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三大掣肘。
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住房租赁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房地产领域“来自供给侧的福音”。在实践中,我国房屋租赁市场还存在许多严重不足,导致市场的结构性扭曲和对住房投资属性的偏重。鼓励住房投资行为,对于后续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有积极引导作用。允许商业用房改变为租赁用房,这是目前去库存导向下的一个重要创新,对于盘活存量资产等有积极意义。
多措并举增加房源有效供给,按照安全、舒适、便利等要求改造后按间出租。应结合住房供需状况,将新建租赁住房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既要考虑供应的总量和规模,也要考虑套型结构比例,更好地满足租赁的消费需求。将部分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况,但位置、配套、交通条件俱佳的商业用房项目改造成租赁住房,既可以增加住房租赁的有效供应,还能够做到物尽其用,避免资源浪费。
目前不少地方已进行了尝试,如上海市去年出台政策,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客厅改造成一间房间,单独出租使用,业内通常叫作“N+1”。从地方实践来看,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小户型租赁住房的有效供应,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承租人的租金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规范住房私自改造出租行为。这一做法必须建立在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基础上,且不得改变原有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和防火分隔等设施。加强监管,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的标准、单间最多居住人数等办法,确保房屋住用安全。
鼓励个人出租自住房,实际上是鼓励住房投资行为,这对于后续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有积极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允许商业用房改变为租赁用房,这是目前去库存导向下的一个重要创新,对于盘活存量资产等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房价逐步回归理性。市场化的房屋租赁市场是整个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促使房屋居住属性回归的重要前提。
【启示与思考】
相传白居易初到长安,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着“白居易”的姓名,戏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下的人们,看着这句一千多年话,大抵会发出“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叹罢,大城市生活不易,今昔一也。
在大城市“居大不易”, 是因为百物昂贵。昔日米贵,而今则是房贵,不仅是买房贵,租房也贵。用流行的话说,房子问题是人们刻下最大的“痛点”。既是“痛点”,自然格外关切,凡是与房子沾边的事情,总能吸引最多的眼球。
在人口大流动的时代,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漂泊在城市街头,无数为了生计的外来人口奔波在都市巷陌,他们收入微薄甚至一时生活无着,迫不得已只能“抱团取暖”,成为城市中的“蚁族”。他们所求的只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一个可以安放单人床的方寸之所。他们租不起一套房,有些人甚至租不起一个较大的房间,于是,房间“打隔断”就成了房屋租赁市场上的必然产物,群租成了一种屡禁不绝的租房方式。
允许住房改造后按间出租,是现实对理想的胜利。然而,这样的胜利,却带有不少苦涩,并不值得庆祝。追求理想的居住条件,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应是社会的进步。理想对现实屈服的背后,其实是畸形高房价的另一种折射。房价之高,不仅逼迫着个体作出畸形的选择,也阻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与其说这一政策突破是向群租现象低头,是向现实妥协,不如说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体现,同时体现了对“蚁族”生存状态的宽容和体谅。公共政策本就该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决策者本就该体谅政策对象的需求和难处,多做调查研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所谓公共政策的人间烟火味儿,其实就是人情味儿,就是接地气、贴民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