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动力维度或主体维度: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讲的是发展的价值观;一切依靠人民,谈的是发展的动力论、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曾经的“包产到户”,今天的“万众创业”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处在发展模式的变换时期,这一阶段性特征更是决定了我们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客观地说,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物质驱动”,靠物质性要素、物质性资源来拉动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我国物质财富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过程中,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代价。可见,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的代价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窄。由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在发展动力上,要由物质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在发展主体上,要由政府主导走向政府推动和人的创新活力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就必须培育促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动力”、“新动能”。哪里来?只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发展问题,培育发展新动力,必须从亿万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创新”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三 、标准维度:一切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价值维度)、发展依靠人民(主体维度),还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出了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衡量标准或尺度问题。我们的发展到底成功不成功,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共享发展成果,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达,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标准,实现共享发展,也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在阐释中国梦的时候,总书记所讲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指的就是一切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形象地揭示了衡量发展成效、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问题。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