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2)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刘建平:中国的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认识,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国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把知识创造和服务国家有机统一;要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善于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涵义,把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化,孕育达济天下、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李元元:我们将坚持以学术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重点、以交叉融合为动力,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开放融合的吉大学术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打造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品牌。我们将出台精品成果培育计划,坚持百花齐放、鼓励理论创新,坚持质量第一、鼓励实践探索,对于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产生的重大成果给予追溯性、补偿性的奖励和评价,力争产出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服务国家战略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吉大学派”。

杨宗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路标。要想让中国学术更完整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想让世界学术更充分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就一刻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就须臾不可或缺发达的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具备大格局、宽胸怀,肯下真功夫、苦功夫,拿得出“真学问”“大学问”;就需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就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解决好中国问题;就需要在阐发好中国道路中梳理好中国经验;就需要在表达好中国学术中展示好中国自信。

燕海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汇集交融之地。青海高校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立足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充分挖掘、用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季怀: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必须具有民族性,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对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要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和升华,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华侨大学将发挥连接中外的优势,在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消化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和发展融通中外的学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刘建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加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从“实事”中“求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不断更新完善人类所积累的关于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的行动也是实事求是,必须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深入调查研究、精益求精地进行分析判断,脚踏实地地遵循客观规律。

李元元: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扎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才能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我们将发挥综合优势,与国家部委、行业企业、高等学校共建高层次合作平台,把部分优势平台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新型智库,深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瞄准国家急需、紧扣时代主题、前瞻重大战略,深入研究关系东北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杨宗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要紧的是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在研究、发展和创新中形成稳定创新主体,进一步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善于“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研究方法、阐明道理、提出学说、揭示规律等方面超越既往。建构正确的导向机制,引导各种学术团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成果。

燕海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青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铸就青海精神高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人民在发展改革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秀精神统一体,也是青海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中,凝炼形成的既根植于青海大地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成果。面对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将把青海精神熔铸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进一步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青海精神,用青海精神提振奋斗信心;坚持用青海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吴季怀:理论必须回答和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服,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立足华侨大学的学科优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加大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建设力度,努力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