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村干部的扶贫“秘笈”

一位驻村干部的扶贫“秘笈”

——河南省扶贫办驻确山县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

我叫吴树兰,今年58岁,是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受组织委派,我从52岁开始,先后在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期间,这两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我也被评为“全国农业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我的驻村扶贫“秘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心”:一门心思为贫困村着想,为老百姓办事。心无旁骛,路子自然越走越宽。

一 山区平原:贫困村庄脱贫路径选择不同

我驻村的大吴庄村是典型的平原贫困村,西王楼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这让我有机会尝试、探索不同类型村庄的脱贫致富路径选择。从这几年驻村实践情况看,我总结了两条基本经验:

平原区要注重农业的良性循环

大吴庄村是我派驻的第一个贫困村,当时村里一没集体经济,二没资金,三没劳力,想要真正启动和发展非常不容易。为了找对发展路子,我白天到地头和村民一起劳动,晚上走家串户唠家常、聊发展,到村不久就和群众谈心1200余人次。在充分调研和与干部、群众的交流过程中,结合大吴庄实际,逐步形成“秸秆养牛、牛粪种植有机蔬菜”的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思路。在大吴庄驻村3年,先后引进现代化奶牛养殖场、有机肥料厂等4个企业,建成1个养鸭小区,建成1处20个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不仅解决了平原村普遍存在的秸秆处理难题,而且牛粪、鸭粪用作蔬菜种植肥料,既环保,又节本增效。村里还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在村里建一个800平方米鸭棚,奖励6000元;建一个800平方米蔬菜大棚,奖励2000元;种2亩以上蔬菜的农户,奖励500元;养5头奶牛的农户,奖励400元。符合实际的奖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驻村结束时,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960元,3年内翻了一番,大吴庄也成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先进党支部和省级“三八”红旗集体。

山区要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是个山区贫困村,地域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以资源优势换发展空间:首先,利用原生态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扶贫。打通28公里旅游战线,开设2家“农家乐”、1家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吃、有住”;其次,利用100多种中药材特色资源,成立夏枯草协会,发展夏枯草种植1600多亩,每亩收益4000元左右,并与河南省中医学院协商建立中草药试验基地;再次,利用丰富草资源发展养羊产业。驻村以来,已发展到十万只羊的养殖规模,全村千头以上养羊场发展到7个,百只以上羊养殖户102户,开展两届“美丽羊”选美大赛,2014年成立的养羊协会有效开展了养羊培训和规范化管理。目前,村里已有30多位专门从事羊买卖的“羊经纪”,村里外销羊已占据广州市场80%左右的份额;第四,发挥民间工匠技艺,大力发展小提琴制作,95%以上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解决大量村民就业、创业问题,一批村民还成为制琴师和琴行老板,年产值逾亿元。西王楼村农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14年的5100元增至2016年的8000多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