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

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标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要解决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30多年的改革发展史,迫切需要理论总结;当今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理论解答;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更迫切需要理论指引;当今也需要让世界知道“理论上的中国”。

1978年至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在繁荣。但还没有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没有达到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水平,没有达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所期待的水平,还存在理论“供给不足”“供不应求”“供给错误”“供求错位”等问题。一句话,理论供给还满足不了现实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目的之一,就是为解决现实需求和理论供给的矛盾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个新提法,其内涵是什么?

第一个内涵,是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个内涵,就是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体现中国特色,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三要面向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四要坚持“民族性、继承性”“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系统性”;五要从实践中提炼出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学术与政治有关系吗?

有,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良性的学术为良性的政治提供学理支撑,既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政治的创新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主体是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创新精神、专业化影响着构建水平和结果。目前,有的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仅仅满足于书斋里看书、讲台上讲课,认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现实问题却不是学术,解读政治或为政治提供学理支撑不是学术。

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应认识到,理论创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为人民立言,解答时代课题,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滋养,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

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不仅是方法论,也是重要的要求。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真正意义,才能真正运用于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在民族性和继承性之中,主要是继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时代化体现在原创性和时代性之中,主要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表达时代声音;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立言,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依靠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将哲学社会科学推向繁荣发展。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深入的论述。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供需关系”决定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春天。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历史需要理论总结,现实问题需要解答,未来需要理论指引,中国强大需要贡献中国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就是说,现实“需要”很强劲。

在充分肯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理论供给”还不足。实践创新需要推进理论创新,社会变革需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有需要就应有供给。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对这个最基本、最根本的关系。马克思当年创立的唯物史观,说到底就是解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的关系这一基本事实及其蕴含的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1978年至今,38年来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从总体来说在发展、在繁荣,有贡献。对此应充分肯定。但还没达到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没达到实践发展所要求的水平,没达到党中央治国理政所期待的水平,没有达到实现民族复兴应有的水平。

具体来说:

一是供不应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讲到,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叫做供不应求。如果供不应求,“失语”“失踪”“失声”可能就是“肌无力”。

二是供给不足。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不是很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得不是很多很深,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没有完全掌握,功夫不到家。由于功力不足,所以在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不到位,甚至会出现偏差,提供的理论产品、思想产品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供给不足。

三是供求错位。老百姓需要大众化的文化产品,但有的专家学者供给的所谓理论文章,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党中央治国理政需要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支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有的专家学者的理论供给却跟不上。有的学者在自言自语、自卖自夸、自食其果。

四是供给错误。像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社会思潮,我们需要对此加以批判分析。但有的学者对此根本不加以批判分析,却在中国思想市场上大量贩卖这些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解决现实需求与理论供给的矛盾。就是说,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是理论供给“不到位”,所以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理论供给问题。

面向“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解决现实需求与理论供给不足的矛盾,必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问题,要吸收一切先进的思想资源,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标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第三,要面向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有的学者对教科书当中的话讲得很多,对经典文本当中的话讲得很多,对西方的话讲得很多。但就是不会讲1978年以来面向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的话,缺乏一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甚至是“失声”“失语”“失踪”。

马克思既在书斋里研究大量经典文献,又走出书房到英国工厂搞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然后把它们统一起来,实现哲学变革、经济学变革、社会主义学说的变革。可以说,马克思是在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的互动中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新也要在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的互动中实现。但目前的研究现状是,经典文本研究有余而现实逻辑研究不足,有的学者对经典文本比较熟悉,而对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不大熟悉。所以要面向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第四,要坚持“六性”。一是民族性和继承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首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二是原创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继承性是要面向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原创性和时代性是要面向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要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表达时代声音,吸收时代发展成就。三是专业性和系统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有学科意识、学术意识、学理意识,这三个意识非常重要,要通过学科、学术、学理的支撑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放在各个学科、专业的基础之上,同时注重对它们加以系统把握。

第五,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要研究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从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