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1942年后的又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时代》选载:1942年后的又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

一个文学青年领导我们,有好处

2014年10月15日,由习近平提议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从开始会议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都是习总书记亲自主持”。

会议通知时间匆促,大多数人都是在10月13日下午才接到通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此中断了在奥地利的访问提前回国。她在会议发言中说,回国的途中,不禁想起了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海作家叶辛收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时,还被告知要准备7分钟左右的发言。最终共有7位文艺工作者在这次座谈会上依序发言,发言稿字数都在1500字上下。叶辛说,会议通知还特别以短信告知:穿便装。

即便准备时间如此紧张,最终受邀参加会议的72人还是悉数到场。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说:“习总书记非常高兴,说一个没少。”

但这次会议并非即兴而为。据称,习近平一直想开这个会,终于抽出了时间。

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中国文艺界而言带有强烈的“皈依”之感。

1942年初,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负责文艺界的整风。当时,海内外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来到延安和各根据地,文艺团体纷纷出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一是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有人想把艺术放在政治之上,或者主张脱离政治,有人以为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会妨碍写作;二是写光明与写黑暗的关系,有人主张对抗战与革命应“暴露黑暗”,写光明就是歌功颂德。

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亲自署名发出邀请函,100余名文艺家与会。会议氛围宽松、争论激烈,毛泽东以“门外汉”的谦逊姿态作了讲话,指出革命文艺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号召文学艺术家“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并且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

可以说,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基调与方法论,影响持续至今。

习近平主持召开的这次文艺座谈会,同样是在文艺界面临紧迫问题的情况下,同样要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

事实上,自1942年的那次会议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惯例是出席中国文联的全国代表大会。而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既不是文代会,也不是年度例行召开的文艺工作会,习近平全程出席并发表近2小时的长篇讲话,被媒体称为“高规格”“超规格”。

习近平的文化素养和文艺气质,让与会者倍感亲近。他甚至回忆了自己少年和知青时期的文艺生活,谈到了文艺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与习近平年龄相仿,也曾有过知青经历的上海作家王安忆表示:“他说乱看书,列举了他看的书。我对梁晓声说,总书记的书单是跟我们一样的。我们都是在混乱中形成的文学教养,有遗憾但有好处。”王安忆还说:“我觉得他就是个文学青年。一个文学青年领导我们,有好处。文学青年有人文情怀。”

近几年因谍战作品而名声大噪的作家麦家说:“这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多次脱稿,停下来,富有深情地回忆他年轻时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感受、见解。他读书之多、感悟之深、感情之浓,让我这个‘专业读书人’都感到汗颜,因为有些书至今我都没有读过,有些书虽然读过,但也没有他有见地。可以想见,这些书曾经深深地感染过他,滋润过他,所以他相信文艺的力量,相信‘文化人’的重要性也就不足为奇。”

参加座谈会的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文艺界人士,年长者已过90,年轻者30出头,既有艺坛耆宿,也有新晋红人。会议结束时,习近平与每一位与会者握手交谈,几乎能叫得上每个人的名字,而且都知道他们的代表作品。

比如,他问作家贾平凹最近有没有新作,还说贾平凹以前的书他都看过。对于更年轻也更“时髦”的作家麦家,他也不陌生:“我看过你的《暗算》《风声》,你是谍战剧第一人,歌颂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作家叶辛对习近平“如话家常式的价值观传递”深有感触:“会上这么多人发言,每个人讲完后,他都会用这样的语言或点评或呼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