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玉: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孙学玉: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当下全球经济乍暖还寒,金融危机催生的新科技和新产业革命孕育萌动,国家间的竞争更加倚重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传统发展模式下的贸易战、货币战,渐趋聚焦于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聚焦于更为隐蔽的人才争夺战。从这一层面来说,新竞争方式不仅仅是人才能力的比拼,更包含人才制度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战略思想,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眼界、魄力和气度,指明了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人才强国建设、赢得全球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

破除制约人才流入的体制壁垒

打开国门,才能拥有世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

引进海外人才是人才流入的重要形式,国家“千人计划”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契机,吸引高端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为我国前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集聚了一大批“高精尖缺”人才。有人将这一工程称之为最富创意、最具影响力的人才举措。在其引领下,我留学生回国数量迅速回升,三年逾百万,形成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回归潮。

世界是开放的,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优势很难长久保持。近年来,不少国家比照我国“千人计划”出台相应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套利”力度,英国“杰出人才签证”、德国“蓝卡制度”、以色列“卓越计划”、韩国“智力回归计划”、泰国“人才回流计划”和巴西“博士扎根计划”等,都很有竞争力。美国则明里指责中国“千人计划”是野心和侵略性计划,暗里加紧修改移民法案,加大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人才的吸引留置力度。加之当下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发展开放度不够、行政服务路线长成本高等因素,导致我国高端创新类人才回流趋势有所放缓,有些甚至得而复失。

消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必须抓住关键,围绕做大人才增量,积极参与人才国际竞争,不断降低海外人才流入成本,提升流入意愿和实际效用。当前要注意保持自信开放心态,完善人才签证、永居、移民、国籍、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着眼于使用和作用发挥,最大限度降低国际人才流入门槛。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全球化条件下引才用才模式急遽变革,人才原属国和住在国界限模糊,寻觅使用人才的眼界更广、气度更大、方式更活,柔性软性弹性引才用才渐行其道。总的趋势是,突破国籍、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刚性约束,破除因身份改变、家庭迁徙、子女教育、环境适应等带来的流动难题,尽可能满足多元、多样、多变的人才需求。如采取更加灵活方式,“设立海外研究机构”“远程在线指导”“工作外包”“灵活弹性工作时间”等,以此“长臂丰脑”,分享全球智力资源。同时,注意借鉴吸收人才全球定价模式,建立健全以股权激励等方式分享利益的长效激励机制,构建学术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衔接的科学评价体系。

种子生根发芽需要适宜的土壤,人才开花结果需要适宜的环境。在改善人才科研和生活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更要从学术氛围、创新平台、文化生态等方面营造更富吸引力的类海外、超海外软环境,打造多元循环的人才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