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作为精神取向的心态

杨国荣:作为精神取向的心态

以精神取向为其现实内容,心态内在于人的在世过程,并影响着人的行为、制约着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在社会的变革时期,心态的以上影响和制约,往往显得更为突出。与以上特点相联系,心态既是一个可以从哲学层面加以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现实的话题。

心态内在于个体,但又具有社会的内涵。就此而言,它既关乎个体的心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总体上看,心态可以视为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形态。

作为综合性的精神形态,心态的内容至少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相关的知识经验。心态的形成,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对人自身处境的把握,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其中总是包含相关的知识经验。其二是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等。单纯的知识经验还不足以形成相关的社会心态,知识经验只有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才能生成为具体的社会心态。而对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导致人的不同心态。其三,心态总是和一个个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从而它又与心理层面的个性特点相关联。人的个性具有多样性,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心态。如内向者相对于外向者而言,或许更容易引发忧郁甚至悲观的心态。

以知识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心理个性为内容,具体的社会心态同时表现为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精神取向以及个体独特的生活态度,后者又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心态属于广义之“心”,心态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与广义上“心”和世界的关系呈现某种相关性。从宽泛意义上说,人心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种形态。首先呈现的是认识的意义。在认识关系或认知关系中,人心和世界的关联具体表现为人心适应于世界。认知关系以人把握、认知世界为指向。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同样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心也会从观念的层面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等,但终极的指向是如其所是地把握世界。

人心和世界的关系还涉及实践层面。在实践层面上,两者关系更多表现为世界适应人心。人们总是把认识的成果和自身的价值追求、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理想、计划、蓝图,并通过多样的实践过程使之付诸现实。这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人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从其最后的指向看,则是让世界合乎人的价值追求。

人心与世界的以上关系,也体现于心态和世界之间。宽泛而言,心态既制约自我,也影响世界。作为影响世界的一种精神形态,心态内含价值创造的意向,后者同时隐含着让世界适应人心的趋向。从具体个体来说,让世界适应人心意味着努力去改变个体的处境和现状,使现实更符合自身的人生追求。心态同时又包含着对世界的把握,包含知识经验,这种知识经验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相结合,又会进一步引导人们去进行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包括协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中隐含着要求人心去适应这个世界——在很多情况下,欲协调好人与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便需要人去适应外部的现实世界。

心态与世界的两重关系各有其独特意义。从创造的意向出发,让世界适应心态所包含的价值要求,意味着积极从事各种形式的价值创造活动,以改变世界,实现人的理想,从终极层面看,这种理想的社会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前提。通过自我的调节,让人心去适应世界,则可以使人避免走向负面意义上的否定性心理趋向,不断调整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积极关联。可以看到,广义的心态,并不与通常所说的人心完全相分离,人心和世界的两重关系也同样制约着心态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