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自然:弘扬优良传统 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2)

钟自然:弘扬优良传统 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2)

摘要:百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开拓创新、坚守担当,在传承与弘扬优良传统中不断推进地质事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的历史,是地质人报效国家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地质人才成长与进步的历史;是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

(二)地调百年是致力于科技创新、推进地质事业进步与发展的百年

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1926年,翁文灏立足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燕山运动”新理论。正如黄汲清所评说的:“他(翁文灏)所创立的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之形成的理论,是他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 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年)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年)这两本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也都是基于地质调查工作形成的。可见,没有地质调查就没有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当时的地质理论、技术和认识,制定了区域地质调查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许多新的地质现象、新类型的化石、地层层序和新矿床等,催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认识,促进了地质科学各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地层和古生物研究为例,地质调查工作每经历10-20年,地层格架、地层对比的认识就会有重大提升。区域地层、构造认识的提升又反过来指导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促进地质调查规程规范的修订完善。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分析测试、信息等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地质调查工作精度、质量和能力的提高,发现了一大批新类型矿床,形成了新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方法。20世纪80年代,通过应用研制的高精度分析仪器,建立了不同景观区的区域化探扫面方法,形成了39种元素的多方法分析系统和分析质量监控方案,使全国所有参与区域化探图幅的数据都可以相互对比,一举使中国区域化探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世纪之交,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了 54种元素化学分析系统和监控系统,推动了地球化学的发展。

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深部技术与实验研究、松科2井和地球深部探测等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地球深部探测和地质科学前沿研究,提高了对地球深部过程与演化的认知,为新的地学理论的创建,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在大庆油田的勘查实践中,研究人员冲破了海相生油理论等观念的束缚,在实现找油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建立了陆相生油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工作,推动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等油田的勘查与发现。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开发研究起步晚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但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奋起直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非载人深海潜水探测器(海马号),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发现重大突破,提升了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的认识,已处于与发达国家并行阶段。目前正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努力攻克勘查开发的技术瓶颈,力争使我国从并行向领跑转变。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是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工程,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的论断。

(三)地调百年是致力于培育人才、促进人才成长与进步的百年

103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进入地质研究所学习,在地质宗师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的悉心教导与严格培养之下,完成学业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地质研究所虽然只办了一期,但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地质调查研究人才,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下了第一块基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加快工业建设,国家非常重视地质人才的培养。调整大学地质专业设置,成立学科齐全的专业地质院校。在1953-1966年的十余年中,地质部门培养的各层次的地质类毕业生达7.5万人,加上其他部门培养的地质人才,总数逾11万人。其中,研究生占总数的0.75%,本科生占38.8%。何长工同志大力抓地质院校建设和地质人才培养,创建中国地质科学院,推动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和图书馆建设,指导地质院校建设。李四光同志非常关注地质人才队伍建设,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地质学院建设和成都地质学院扩建工作,为地质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之后,孙大光同志以政治家的胆略,积极推进地质干部队伍和技术人才建设。他坚持“选人唯贤、选人唯实、选人唯严”的原则,注重选取有实绩的中青年干部,为党的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逐渐扩大,高等地质教育抓住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质专业不断健全完善,与地质相关的高校得到快速发展。在地质工作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成功举办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等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地学国际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地学领域国际化专业人才。

世纪之交,我国实施了地质勘查体制改革,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17年的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规模相对稳定,结构日趋合理,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改革地质调查成果与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了以“五问”、“五不唯”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遴选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和“杰出地质人才”。迄今为止,中国地质调查局有11人在主要国际地学组织中任职,居世界主要国家地调机构之首;承担国际地学计划5项,仅次于美国地调局(9项);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中心和岩溶地质国际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

(四)地调百年是致力于文化为魂、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百年

新中国成立前,列强入侵,国难深重。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相对成熟的学科传入我国,地质先辈肩负了沉重的历史使命——兴学办矿,实业救国。那时的地质力量弱小,创业艰难,全凭章鸿钊等地质学家以一片赤诚爱国之心支撑地质事业的微弱薪火,点燃了我国百年地质文化的熊熊烈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后恢复成为首要任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地质工作者们“有火一般的热情,战胜一切疲劳和寒冷”,“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找出富饶的矿藏”。他们找矿立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把无限的智慧,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秉持为国建功的忠诚和信念,勇于承载责任和使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攻坚克难,深入探索和把握自然规律,推动地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时期,形成的以“李四光精神”为代表的地质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姜大明部长于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概括的五个方面: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义无反顾投身光荣而艰苦的地质事业,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地质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地质工作与科技创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不竭的源泉。在“李四光精神”基础上,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地质找矿工作流动分散,野外作业,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切。“以艰苦奋斗为荣”,是弘扬创业精神。要求地质工作者正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光荣神圣的使命。地质找矿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地质找矿工作的根本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是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集中体现了地质工作者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甘于奉献的行为风范和不求名利的价值追求。依靠这种精神,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推动了地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