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环境
李希贵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给教育、学术让路,倡导放权、民主、平等,营造适合每位教师发展的和谐环境。
他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注重发挥教代会作用,延长校代会会期到50天,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他还主动给自己“限权”,每年都要接受教代会对自己的信任投票,达不到规定的信任率,必须自动辞职。校长在各个领域只享有规定的权力,比如校长具有设定各年级、各部门编制和聘任中层以上干部的权力,但无权过问教职工聘任;校长只有批准年度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权力,而对每一笔财务开支无权干涉。
他积极推行以“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主题的“阳光党务”,让教职工和学生“知校情、议校政、理校事、督校务”。党总支建立健全了师生需求响应、干部职员评议、高层决策纠错等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坚持开展“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管理中,打造了“看得见的平等”与“看得见的民主”的党建文化。在十一学校,师生平等、干群平等,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大家相互之间都称呼老师,不称呼行政职务,行政和管理都是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
推进创新,改革育人模式
李希贵认为,“所有改革的前提都是站在激发学生的立足点上”。他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以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提供给学生选择。同时,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实施“分布式领导”,让每位老师都承担起管理者的责任,并实施以学生的学业指导、人生指导和心理疏导为职责的导师制、咨询师制、教育顾问制,实现全员育人,全人育人。
他积极打造学科教室,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无缝对接;采取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24人;全面实施走班选课,每节课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与诊断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天的十一学校,课程、教学、组织架构、评价系统乃至整个学校文化,都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因材施教”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李希贵同志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荣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