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笼子
当前暴风骤雨般的强力反腐大快人心,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震慑。但唯有以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得官员不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想腐”,这才是真正的治本意义上的反腐之道。
2013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楼堂馆所的豪华”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予以坚决整治,强调要“建立健全包括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严厉的惩戒机制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9个月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印发施行,成为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以条例为引领,一个“1+20”的制度框架不断建立完善,从预算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临时出国、领导干部待遇等各个方面织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之笼。
在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任务。10个月后,重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印发施行。两者一柔一刚,前者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指明道德高线;后者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行为底线,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作风、纪律等方面的新要求转化为党内法规,实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加强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冲着具体事、具体人、具体问题而去,推动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巡视所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
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对移交的问题分类处置、优先办理。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一半的线索来自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2015年向中央深改办和国资委等单位提供22份巡视中央企业的专题报告。实行整改情况党内通报和向社会公布的“双公开”,前7轮巡视的118个地区和单位整改情况已经全部公开,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