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之败 长征之始

广昌之败 长征之始

摘要:长征因错误的军事路线而开始,只有正确的军事路线才能挽救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1934年10月18日,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道路。此后的漫漫征途,他将一个一个地说服党内其他领导人,凝聚共识,彻底扭转错误军事路线。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发文章,回顾80多年前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与胜利。

长征之始,始于广昌之败。

江西广昌,倚武夷西麓,据旴江左岸,地处赣、闽、粤交通之要冲。自1931年1月,红军进驻广昌,中共广昌县委成立始,此地即为中央苏区北大门,也是历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1933年9月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开始后,红军接连失利,次年4月,北路军总司令按蒋介石的命令,集中11个师兵力,由陈诚统一指挥,向广昌发起进攻,广昌危急。

此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领导人博古决心死守广昌,并调集军队准备在广昌以北地区同国民党军“决战”。1月中旬,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已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形势,声称粉碎五次“围剿”的决战在面前,不过,该如何保卫苏区呢?毛泽东极力主张,坚持以往反“围剿”的方法,继续诱敌深入、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等行之有效的策略,不过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却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等于是让苏区的领土不战而弃,而且不能保证战胜敌人,他眼中的反“围剿”战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丢失一寸土地”,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以外战胜敌人。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只有在欧洲进行正规战的经验和在苏联得到的训练,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但是博古却对他十分信赖和信任,把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他。

中共临时中央的战略正中蒋介石下怀。前四次“围剿”一次输得比一次惨,他总结原因是红军从不开展阵地战,而是利用国民党“兵力薄弱的方面游击突袭、将之切断、包围的‘机动战’”,蒋介石苦思良久,在1933年6月8日南昌行营召开的五省“剿匪”军事会议上决定第五次“围剿”战略战术是“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连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漏”,以碉堡构成包围网,一步一步地推进缩小,并最终消灭苏区。蒋介石对此战略战术极其自信,第五次“围剿”刚开始,他在南昌行营召集“剿匪”部队的师长、团长、参谋长等干部举行“剿匪”会议,决定在半年以内打破红军主力,消灭根据地。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军事策略确实取得极大成功。“围剿”开始后,在国民党军队步步进逼下,中共根据地日渐缩小。特别是1934年1月,他击败十九路军,镇压了“福建事变”,使红军失去打破“围剿”的最有利时机;3月中旬,陈诚贯彻“堡垒主义”战略,在江西南丰攻占枫林、三溪一线,取得“进入赣南匪区胜利之第一步”。蒋介石在15日致电各部,以陈诚的胜利督促加快围剿,他自信满满地展望道,“不难如期聚歼,一鼓荡平”。

不过,蒋介石的成功却是由博古、李德“配合”而成。国民党军队以碉堡层层推进,原因是红军缺少重武器难以攻击碉堡,只要依靠碉堡推进就能够抵抗红军的突袭与进攻,还能把红军逐步锁死在固定区域;而李德无视红军现况,以自己参与一战的经历东施效颦,用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战术应对国民党的进攻,其结果只能是一退再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