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际主流社会、中华文化圈和发展中国家,制定不同价值观传播策略
以全球公共事务为重点,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价值观,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可就全球金融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国际裁军事务、限制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环境保护和治理、防止艾滋病和毒品、世界粮食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白皮书、报告、政策和言论。中国强调人类共识、国际共识,以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原有的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政治、价值评价规则,是在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上建立。国际形势的新发展要求创新和改革以往的国际规则,更多地体现和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诉求,新兴经济体各国的价值诉求。
以传统文化和周边区域合作为重点,面对中华文化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边区域很多国家属于大中华文化圈,与中国共享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对而言,较容易接受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向周边国家阐明中国处理周边国家间关系的价值观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一带一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的大合作”和“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及“海上丝绸之路”等,是中国在新时期发展区域合作的崭新思路,受到相关各国的积极反响和热烈响应,通过传播这些理念向周边国家传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可为。
以“中国发展道路”为载体,向发展中国家传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发展道路既是关注焦点,同样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建议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播中国在发展道路方面取得的经验,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展现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经济交流方面的价值观。树立并大力传播中国发展的新理念,确立并全面展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并不是对外扩张,扩大内需是中国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不但要继续做世界的市场,同样要以世界为市场,与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