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组织力
抓党建促脱贫,要建强基层组织、做好基础工作、增强基本能力,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建强基层组织。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建立“党务+政务+社会服务+电商服务”综合平台,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相近、位置相邻、资源互补的村之间组建联村党组织,促进抱团发展、联动脱贫。拓宽带头人选配渠道,支持鼓励有意愿、身体好、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干部担任联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实施“党员带富”行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为每个贫困村培养5名以上党员致富带头人。
做好基础工作。对脱贫进度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建立台账,已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抓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改造危旧狭小活动场所,发挥其在政策宣传、脱贫培训、村民议事、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制定贫困村脱贫、软弱涣散村转化、维稳重点村摘帽的标准,对完成脱贫、转化、摘帽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退得清、退得稳。制定治穷、治弱、治乱成效评估和验收办法,纳入年度考核,实行动态监测、动态管理。
提高基本能力。党员干部尤其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虚心求教的学生,向乡村干部问计、向农牧民群众求教、向先进典型取经;做推心置腹的朋友,走进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和群众拉家常、谋脱贫;做同甘共苦的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善于换位思考,多替群众着想,增进理解互敬。提高政策运用能力,让政策入脑入心,做实扶贫项目,取得扶贫实效。
增强发展原动力
人心齐,泰山移。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向脱贫一线倾斜。
人才资源向脱贫一线整合。越是贫困地区,人才越是匮乏。青海着力构建贫困地区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能力提升开展服务;动员省内高等院校组建“扶贫专家团”,提供脱贫规划论证、产业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实施贫困村致富能人培养计划,加大对“田秀才”“土专家”的培训力度,激活贫困农牧民“造血”潜能。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派到贫困村,鼓励引导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
市场主体资源向脱贫一线转移。发展产业离不开市场主体。注重发挥“两新”组织作用,深入开展非公企业结对贫困村、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的“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行动,带动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土地收益,实现“经营主体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目标。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利用其资金募集、技术支持、技能培训等优势,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对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优先给予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和表彰奖励。积极推进“互联网+”,加快建设电商平台,推动农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金融资源向脱贫一线流动。金融资源是产业发展的血液。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双基联动”效应,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金融机构干部双向挂职制度,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