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磐陀石下文字辩(3)

汉字故事:磐陀石下文字辩(3)

既然开口了,我索性就与导游说道说道,“石字多一点那是石的古文写法,不仅多一点,多两点也可以的。”

以上是我在磐陀石下与导游发生的一场文字论辩。口说无凭,今儿还需要引经据典论证一番。

关于“石”,《说文解字》解释为:“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而这个多一点的“(见图三)”字,您在字库中就可以找到,明代的《正字通》称:“同‘石’。隶加一点(一画)作(图三),象碎石形。”汉《祝睦碑》中亦有“登山镌(图三)”。现在明白了,“石”字中的那一点原来指的是碎石。“口”为大石,“、”为小石,古人造字何其周详!

无独有偶,2011年,新剪彩的福州乌石山风景区也爆出了与磐陀石一样的“(图三)”字。据5月26日福建《东南快报》的消息《乌石山的石字多了一点 很多人说是错别字》称,很多游客对“乌石山”刻石上多一点的“石”字议论纷纷,认为是个错别字。其实,“乌石山”是从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法帖中集字而成。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正题: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为何要用多一点的“(图三)”字?这显然不是随意而为。因另一端的“磐”字笔画较多,“石”字有些压不住,故借此一点以求得平衡。古人写字讲究字字有出处,一般不会写错字。所以,一旦出现与现行汉字不符的情况,我们需要依据一定的文字学知识和书法常识来判断,不要随便就往歪处想。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