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道远: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2)

阚道远: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2)

二要看该观点思潮的国际国内动因。特定网络舆论的“井喷”出现,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国际国内动因,是政治社会现实的网络呈现。如果仅仅就舆论观点思潮本身品头论足,而不深入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源、背景和机理,毫无疑问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的结论难免短视、片面甚至错误。

近几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呲必中国”的逆流,突出表现为某些网民习惯性吐槽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好,中国的国民性不好,中国的文化不好,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好,总之“逢中必反”、肆意抹黑。这种攻击是缺乏现实依据的。尽管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但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那么,这些罔顾事实的“呲必中国”论调又从何而来呢?道理很简单,正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冲击和改变了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触犯了西方利益、西方模式,令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因此,西方的一些势力除了搞政治经济军事动作之外,必然要利用网络控制权、国际话语权,编织民主神话、市场神话、人权神话,以此摧毁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企图在“普世价值”的幌子下收编中国,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中国的目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新战术、新伎俩。由此观之,“呲必中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中西方两种制度、两种道路的全球政治较量,其动因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因此,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网民对此万不可丧失政治立场、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三要看该观点思潮的政治社会影响。任何一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都是来源于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判断一种网络舆论和政治言论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看它在影响人们思想以及付诸实践之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效果。从效果上进行评价和辨识,往往最有说服力和穿透力。

近几年,一些网民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训导和启发下,大力鼓噪建设“公民社会”。为数不少的人表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社会”是一个中性概念,“公民社会”与“人民当家作主”一脉相承,而且能够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为什么不能施行呢?这些人仅仅看到一个经过学术包装的概念,却没有认真分析、清醒认识“公民社会”的实践后果。“公民社会”的直接政治影响就是弱化虚化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削弱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会使得某些宗教势力、家族势力甚至是黑恶势力打着社会组织的名号抬头,最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因此,从实践层面来看,很难说“公民社会”的主张不是包藏祸心、别有所图。

还有一些网民被“历史虚无主义”的噱头吸引,热衷于历史翻案和网络猎奇,在戏谑中获得阅读快感和自我满足。苏联历史证明,“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简单的政治调侃和历史戏说,它直指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最终会演化为舆论变质、思想异化和政治灾难。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苏共历史、苏联领袖被“解剖”“挖掘”殆尽之后,苏共执政地位也走到了历史的穷途末路。苏联亡党亡国,教训深痛,殷鉴不远!

四要看该观点思潮的理论事实依据。目前互联网流行的一些观点和论调披着“研究面纱”,穿着“学术外衣”,宣扬所谓的“公理”和“规律”,迷惑性很强、渗透性不小,为数不少的网民在这些“学理”“证据”“逻辑”面前解除了思想武装,丧失了分析能力。其实细究不难发现,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观点和论调,有的分析方法失当,有的存在明显的逻辑硬伤,有的严重背离了历史事实,有的甚至违反了基本常识。正确分析的根本之道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尺子来“度量”和辨识。

比如,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学者福山鼓吹“历史终结论”,并以几十万言的哲学铺垫、史实堆砌、逻辑推导来力证。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就能很容易发现其中破绽。事物不断运动变化、永恒发展,历史怎会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蒸蒸日上,历史将在何处终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