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员“劫贫济私”的病得狠治

基层官员“劫贫济私”的病得狠治

据新华社报道,从农机补贴、养老保险到孤儿费、抚恤金,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保命钱”等在一些地方屡屡遭到“揩油”和“打劫”。特别是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常有扶贫资金和物资被“硕鼠”瓜分。典型案例有,湖南永州蓝山县一村党支部书记自2011年起连续4年私吞一对孤儿的基本生活费5.2万余元。另外还有一起扶贫腐败窝案,江苏省泗阳县潘集村村主任伙同民调主任、助理会计、计生主任、村民组长等人将134只扶贫羊截留私分。

用“雁过拔毛”来形容这些基层“硕鼠”的贪腐手段,实在不为过。从多地查处的案例来看,这些“硕鼠”官位不高,权力不小,贪欲很大。从乡镇干部到村官,从农林水牧到扶贫部门,他们瞅准机会就想方设法侵吞偷占。打“虎”拍“蝇”,“老虎”虽大却离人们稍远,“苍蝇”虽小则让群众更有痛感。

为什么有的基层官员会贪腐到如此地步?就其本人来说,可能就是想“捞一把”,因为身在基层,只能在扶贫款、补贴费上动手脚。为什么有的贪腐分子会连续作案,从小贪变成了巨贪?有人说,这是其人性严重缺失、为官思想严重扭曲所致。但笔者认为不完全是。

记得某小品中讲到这么一个故事:某罪犯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抢劫,拿了一把纸糊的菜刀,把周围的人都震住了,结果抢了几十元,以后越抢胆越大,终被绳之以法。如果当初有人站出来制止,或许罪犯就会收手。同理,如果能及时制止,贪腐分子就不会那么猖獗。

问题是谁来制止?基层民众吗?不太现实,或者效果甚微。“村务公开缺乏规范,监督缺失,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关心村务的人多数外出打工,而留在村中的老幼妇对村务缺乏必要的时间、精力去关注。”一些专家表示,还有些群众即使遇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但迫于村干部在当地的权势,也是敢怒不敢言。

权力不是纸糊的菜刀,却怕真正的利剑。向基层腐败分子亮剑,就要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权行为。如何做到及时亮剑,对腐败分子露头就打?这有赖于自上而下的严密监督。比如,充分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党务、政务、财务等的公开公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农资金、民生资金等的管理、审计工作。

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但是要灭基层贪腐的“鼠患”,就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以前常说“郡县治、天下安”,现在还得加上一句,“乡村治,百姓安”,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理顺基层治理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