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勋也当过老师

原来这些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勋也当过老师

摘要:在长征的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能拿起书卷教书育人,又能运筹帷幄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长征中那群教师出身的开国元勋。

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

1920年6月,湖南五四运动风潮之下的“驱张运动”告一段落。作为运动中的代表,易培基先生开始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的校长。三个月后,他即聘请曾为“驱张运动”奔走效力的毛泽东担任“一师”附小的主事。易先生做过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他知道,毛泽东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三年前“一师”举办“人物互选”活动,毛泽东在全校34名当选者中名列榜首,他当选的项目包括“敦品”“自治”“胆识”“文学”“才具”“言语”六项。其中“言语”和“敦品”两项票数第一,“胆识”项得票为他所独有。易先生也知道,毛泽东是一位优秀的学生活动组织者。在1917年下学期,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工作。他心很细,创立了“纪事录”制度;他胆子大,当年遇到兵灾,果敢地组织起学生自愿军保卫学校,并且靠着几杆枪就机智地震服了一支3000人之多的溃军;毛泽东坚持办夜学普及教育,提倡打破社会和学校鸿沟分明、相隔相疑的局面,在毕业之前,附近工厂的工人都知道“一师”有位“毛先生”。易先生肯定还知道,“一师”附小的学生是熟悉毛泽东的,五四运动中毛泽东组织学生分赴城乡,开展爱国宣传活动,他在附小作演讲时不让大家叫他“老师”,而是叫他“老同学”,使大家感到格外亲切。学得好、做得好,就能教得好,便能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在大家中间有威信,又善于为大家服务,便能做一位优秀的小学主事。

做一名小学教师,并不脱离毛泽东的个人规划。1913年,毛泽东考入师范学校时,就有做教师的意愿,他曾向斯诺说起:“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23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1918年,也就是毛泽东从“一师”毕业那年,他在给罗学瓒的信中,建议新民学会的诸友人不要都向外面发展:“深以同人多数他往,无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之人,后路空虚,非计之得。”

其时的中国,学校是个新事物,是一个能形成文化认同并且上下左右联通的大系统,既招引人才,又成就人才。毛泽东有政治家的眼光,他看重学校,依靠教育工作凝聚同志,发展团体,巩固社会改进事业的根基。至于毛泽东个人暂不考虑留学而专心在国内发展的决定,则是在任主事前六个月作出的。他认为给世界作贡献亦离不开中国这片土地,“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毛泽东早期文稿》,428页)。那么,毛泽东打算做多长时间的老师呢?他对以教育为职业是作了长久打算的。在附小工作一年之际,他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目下填写了“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目下填写了“教育事业”。

走进“一师”附小的毛泽东,已经是一位颇具见识的知识分子。他一年前主编的《湘江评论》是五四运动中一面鲜明有力的旗帜,受到了李大钊的称赞。他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四个月前还在上海与陈独秀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并受到鼓舞。走进“一师”附小的毛泽东,有着崭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主张朋友们“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是客观的道理,关于社会的“主义”本身即是一种“知识”,是启蒙过程中个人要学习才能有所得的新知新见。从此,匹夫之责要在“主义”中表达出来,“主义”之下的诸友人不应该一起遣散闲情,“主义”团结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年谱》上卷,7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主义”通过学校可以成为众人的共识,这必定是毛泽东的想法。彼时的他已经行有所持,心有所念,他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愿为社会和民众效力的志气、乐于践履实行的锐气、求通求变求上进的朝气来到“一师”附小,他的教育工作也因此而别开生面。

周恩来

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

其实,称得上中国共产党黄埔第一人的并不是周恩来,而是举荐周恩来的中共元老张申府。只不过,周恩来在政治工作方面要明显比他的前辈,一直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很难找准自己位置的张申府要强很多。没有孙中山便没有黄埔军校,但没有周恩来便没有那个独一无二的英才志士辈出的黄埔军校。可以这样说,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之魂,而周恩来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之魂。

1924年,国内的革命形势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党需要大批的干部。收到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的推荐信,身在欧洲的周恩来复信表示愿意回来。1924年9月初,周恩来抵达广州,两个月后,继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翻开法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浪漫的法国人在战争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对于他们来讲,失败是家常便饭,胜利反而是件极其稀罕的事。然而,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法国也有一段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历史,那便是拿破仑时期。作为历史的阅读者,我们知道,那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士兵心中开始有一股民族情感在激荡。他们终于明白他们是在为祖国而战。

军阀与革命者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军阀的战争没有目的,所以他们总在为一些不值一提的很小的目的战争不息。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便很睿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每一个学院员,你们是在为人民而战,于是他让每一个青年都变成了革命者。

周恩来认为“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他在1925年发表的《军队中政治工作》中说:“军队的组织更有重大的意义,这军队便是实现我们理论的先锋!”而在同年东莞商务分会及市民联欢大会上,他发表演说:真正的革命军是“为人民所用的军队”,“打战是为人民打的,若非为人民而打之战,彼等必不去打,能如此者为党军,不能如此者非党军”。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有了这样的信念,士兵的战斗信念与革命理想才不会动摇。周恩来紧紧抓住这一点,使黄埔军校学员的思想觉悟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同时周恩来在黄埔学员中强化革命政党对军队有领导权的思想灌输。他说“要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晓得党的理论主义政策”,“晓得革命军的使命”,“晓得时代政治”,“确实其革命观念”,“在革命进行中,一定要遵党的政策”。为加强革命军中革命党的建设,他制定一套有12项具体规定的严密制度,而这些规定,加强了革命党的建设,保证了党的领导,使党的理论方针能更好的贯彻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还从更细节的方面抓了黄埔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定革命军要“守严格的纪律”,而且让学员明白,革命纪律应当是自觉的,“是各同志甘心愿意遵守的”。同时强调密切军民关系,反复宣传“军民一家”,“军民合作”的思想。他说:革命军,“若无人民的援助,乃不足负重大责任”,并主持编写了《爱民歌》。

徐向前

徐向前徐向前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十大元帅”从此天下闻名。人们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位军人,可所有见过他的人又一致认定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人,常常用“教书先生”“小学校长”这样的词来戏称他。的确,徐向前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很难使人与他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联想到一起。然而,这种性格与职业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为元帅所独具的个人魅力之所在。

正如人们猜测的,徐向前还真曾做过教书先生。他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徐懋淮是清末秀才,因为家境贫寒无力进一步求取功名,遂以教书为业。徐向前的哥哥聪明伶俐、嘴巴巧,备受父亲的赏识,老实木讷的徐向前只得被牺牲掉继续求学的机会,去做学徒。也许是上天有意安排这位未来的武将要从事一段教书生涯,1919年,失学四年后的徐向前考取了阎锡山开办的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五台县河边村川至附属小学任教,开始了“孩子王”的教书岁月。

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亲以教书谋生的老路,要与他同行不同路。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涯很快就结束了,赶在第二个五四运动纪念日之前,徐向前正式从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徐向前心里依然有些恋恋不舍。想当初刚走进来时,他身材瘦小,浑身乡土味,加上高小尚未毕业,对外界一无所知,很不受那些城里的同学待见。还好,徐向前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功课每期都是一流,如鱼得水;加上五四运动的洗礼,对思想有很大冲击,他再也不只热衷于读小说了,开始关心社会政治,阅读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开阔了视野,他相信自己可以“应付”那些孩子们。徐向前很快就被分配到阳曲县的太原第四小学任教,重新踏进了校园。

徐向前所教的班是一年级,有30多名新生。这些娃娃来自不同门户,家庭情况不一,男生女生不同,年龄大小也不一致,智力不齐,性格各种各样,要把他们都教好有很多困难。“孩子们像田间的禾苗一样,小苗是很弱的,经不起强风和暴雨;然而,小苗又是有生命力的,它要在风雨中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他们当中,说不定有未来的国家栋梁。”徐向前很快认识到,从学生到先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要开始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启蒙者的责任。

徐向前想把课教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30多个孩子,有的不来上课,他就跑到孩子家里去查问明白;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生了病,他会抱起生病的学生将其送回家。有时,他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是讲些励志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多讲些课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狭隘的视野。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徐向前也讲得兴致盎然。孩子小,难免犯些小错误,对孩子们的错误缺点,徐向前从来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细致耐心地讲道理,分析原因,启发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师范学校老师的教导:“师范,师范,出去之后,一切得为人师表,对高小课程要会讲、会示范。”

转眼数月过去,学校放了寒假。徐向前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资办了年货,满心欢喜地回到了五台县老家。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了新年,谁会想到,正在徐向前准备返校时,邮差送来一封信,他拆开一看惊呆了,竟然是太原四小校长署名的辞退信!真是晴天一声霹雳,徐向前被震得有些头晕,心里十分委屈:苦口婆心教学生,彬彬有礼对待校长和同事,从没得罪过任何人,没少上过一节课,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姐姐是急性子,说要找学校去,徐向前说:“什么讲理不讲理,人家就是不要你了。”

与徐向前村子一河之隔的河边村,有阎锡山创办的中学和附小,老父亲四处托人,给儿子在这所附小谋得了教职,教小学六年级。命运好像注定:这一生就要像父亲,教书的路走定了。从此,徐向前早起晚睡,备课认真,上课专心,生怕得罪了什么人再次失业。

他教书一向不喜照本宣科,喜欢讲点学生愿意听的故事。这期间,在他思想中,打倒军阀、改造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教学中,他常讲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巴黎和会等历史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国、认识社会。这些故事孩子们很愿意听,然而风声传到校长段葆藩的耳朵里,徐向前被叫去训话。徐向前认为学校无理,当面和校长争了几句,结果校长留下一句话:“你不好好教书就走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徐向前连受两次打击,心冷了。他教书是有理想抱负的。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他心里逐渐萌发了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他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然而没有想到,学校却断了他的路。徐向前以为此生与学校和讲台生涯再也无缘了,却没想到后来竟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1943年初春的一天,已是著名将领的徐向前正在审查军旅生产规划、检查春耕准备情况,突然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找他谈话。徐向前不敢耽搁,快马加鞭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见到徐向前赶来,递给他一支烟,开门见山地说:“向前同志,今天请你来,是要交给你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徐向前眼前一亮,以为是要他上前线:“是让我上前线吧?太好啦!”事出意外,毛泽东是让徐向前出任抗大校长。他说,抗大总校要从邢台搬回来,目的是大量培训干部,为抗战战略反攻作准备。抗大缺个校长,党中央决定要你代理抗大校长。徐向前感到很突然,忙说:“我恐怕不行,挑不起来,还是派我到前方带兵打仗比较合适。”他是觉得自己缺乏办校经验。毛泽东笑着说:“向前同志,你是师范生,当过先生,又是黄埔生,指挥打这么多年的仗,有作战经验,办学校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决定你去就去吧!将来有的是仗打,我们还要总反攻!”徐向前只得表示:“既然组织定了,我就去搞一段,有了合适人选,再接换我。”

很多学员来到抗大,看到学校白手起家,一无校舍,二无教材,三无毕业期限,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还犯起了嘀咕:在这里没有在前方打仗光彩照人。针对此种情况,徐向前和校领导决定,要首先展开端正入学态度的专题教育,要求学员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反对无组织、无纪律,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主观主义思想,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克服形形色色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强调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思想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徐向前一有空就到学院,和大家谈心,很多来自敌占区的学员说:“到抗大的第一课是端正了我们的思想,时间不长,胜读十年书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