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学一做” 助推脱贫攻坚(3)

践行“两学一做” 助推脱贫攻坚(3)

——名山区围绕中心为群众服好务

摘要:今年以来,名山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脱贫攻坚做好中心工作,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部门单位,从区领导干部到基层工作人员,甚至离退休党员干部,都把群众的大小事情和民生冷暖,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抓实抓好,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双河乡延源村第一书记郑钊洋:

扎根基层

为群众找到脱贫路

郑钊洋(左)实地考察了解詹氏养鸡场情况

延源村是名山区双河乡的贫困村之一。 2015年8月,郑钊洋被选派为延源村第一书记,一年多以来,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根基层,为延源村找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

如今,延源村走上了农、林结合发展之路,将茶叶种植业提档升级,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助农增收脱贫。

“借鸡生财” 助农增收

23日,郑钊洋和延源村生态鸡养殖大户詹绍泽一起挨个对贫困户养殖生态鸡的情况进行查看,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老张,你养的鸡毛色亮、个头足,养得不错哦!”2组的贫困户张克平正在给鸡喂食,今年初,他被评为全村生态鸡养殖示范户。

张克平高兴地介绍,他养殖的生态鸡完全是在林地里散养,并以五谷杂粮、昆虫、茶叶等为食物,鸡的品种优良、口感纯正,营养价值胜于普通土鸡。“今年5月,詹绍泽又免费提供了50只土鸡苗,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回收了。”张克平说,1只鸡能赚20元,1年能养100多只鸡,至少有2000元的纯利润。

“刚来的时候,我就发现,延源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全靠传统种茶和外出务工,加之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要想脱贫,必须有一个产业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及对该村产业进行综合研判后,郑钊洋和其他党员干部决定借助詹绍泽的詹氏养鸡场,采取“养鸡场+农户寄养”模式,与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对接,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饲料、养殖防疫技术,最后以每只鸡20元的保底纯利润回收,以帮助贫困户脱贫。

“延源村生态好,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郑钊洋说,2016年,詹氏养鸡场被双河乡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确定为脱贫攻坚产业帮扶基地,乡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还出资为贫困户购买围栏、料桶、饮水器等养殖辅助设施,支持他们增收脱贫。

郑钊洋计划,下一步,向区委组织部申请党建扶贫资金,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对接,引入“互联网+”模式,打开土鸡销售渠道,让全村在今年脱贫后,也能有项目支撑以后的发展。

提高技能 茶产业升级

延源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在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同时,如何将优势茶产业提档升级,助农增收?郑钊洋认为,关键还是要提高茶农的种植技能。

“延源村人均拥有茶园1.92亩,茶叶种植是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该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底座’”。为了提高茶农种植和管理茶园的技能,郑钊洋提出邀请专家为茶农“传经”。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成功邀请到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名山区茶叶专家以及乡农技员,多次到该村对茶园管理存在的“短板”进行调研,对现有茶园土质进行检测,并就茶园翻砍和茶树修剪、深耕、施肥,以及灌溉、排水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优化等,形成了初步方案。

同时,郑钊洋还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开展茶叶管护培训活动,帮助村民强化科学管护意识,提升运用科学技能管护茶园的水平,在基层发挥着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通过正规的培训,我对茶园管理更得心应手了。”延源村5组茶农倪元华说,过去,仅凭传统经验和方式管理茶园;现在,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改变了管理茶园的方式,茶叶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上去了。

心系群众 为民服务

除了帮助延源村找脱贫的路子,郑钊洋还不忘帮助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她多次争取文化扶贫项目,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拓展,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解决全村老百姓看电视的问题,并分批次逐步免费安通光纤,减免收视费。

在郑钊洋的努力下,延源村修通了广播“村村响”,每天定时播放《名山新闻》,让老百姓坐在家里也能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为村民播放坝坝电影;协调文化扫尾填平项目到延源村,购买乐器……

为残疾人贫困户张代良争取到3500元的生产发展和房屋改造资金;为延源村争取的20万元小农水项目已经完工;给癌症患者詹臣田申请1500元民政救济……

“基层就是我的家,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郑钊洋认为,基层工作虽然繁杂,但这正是体现党员精神,发挥党员作用的时候。将基层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课堂,才能真正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转化为实践成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