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不是“一时之举” “中国进程”为世界“遮风挡雨”

改革开放不是“一时之举” “中国进程”为世界“遮风挡雨”

1978年12月,寒冬中透露着暖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

38载,砥砺磨练;38载,攻坚克难。

这期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超乎想象的勇气和速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称赞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

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迅速融为一体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推动力,世界也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获得增长红利。正如习近平在G20会议上所指出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迎来新嬗变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三周年。

三年前,上海浦东,一块2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烙印上了改革、开放、试验三个标签,激发出巨大活力。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从首批入驻的25家企业到截至今年7月底入驻的790家持牌金融机构和约7700家各类金融服务企业,上海自贸区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敞开。而今,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新的嬗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穿荆度棘、破冰前行的路上,对外开放的决心却愈加坚定。正如,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乏力、外需不振;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何为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要素,进一步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顶层设计在步步完善,秉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的原则,以开放型经济为酵母,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内至外、由东至西,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自贸试验,中国的开放,向着更宽的领域拓展。

经过“播下良种”、“精心耕种”后,自贸区建设由“试验田”升级为“高产田”。在自贸区改革的带动下,2015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海全市高2.2个百分点。

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上海之后,自贸区在天津、广东、福建开花,第三批自贸区也正在酝酿,外资入华比任何时候都领域更宽、门槛更低、待遇更公。

制度保障,中国的开放,向着更深的层次延伸。

“引进来”、“走出去”,开放的土壤培育开放的经济。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系列新机制体制的保障下,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3月,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外商投资限制性措施大幅减少;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发布,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有了顶层设计。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加强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

“一带一路”,中国的开放,向着更高的维度递升。

俯瞰中国,东南西北,纵横交错的路网既是经济发展大动脉,也是由内至外开放的大纽带。今年9月和10月,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三周年。3年来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流量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对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

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形成“协同、合作、开放、包容”长效创新机制。

“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言之切切,许下郑重承诺。中国的开放,正朝着更宽、更深处推进,迈向新高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