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在望”如何成“丰收到手”?

“丰收在望”如何成“丰收到手”?

XxjcizC007001_20250618_CBMFN0A001

2025年6月16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龙集镇一麦场,农民利用晴好天气晾晒麦子,装车入库。CICPHOTO/刘烨 摄

据新华社报道,眼下,全国小麦收获已至尾声。山东、河北、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持续推进机收减损,多地机收损失率不断降低,有的已降至1%以内。

粮食减损是最直接的增产,是无需开垦的“无形良田”。尤其在“三夏”时节极端天气频发、抢收任务紧迫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压缩机收环节的“跑冒滴漏”,对确保“丰收在望”转化为“丰收到手”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正蕴藏于科技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的协同发力之中,这已成为守护大国粮仓颗粒归仓的“金钥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老旧收割机在倒伏麦田前力不从心,新型智能高效低损机具正崭露锋芒。据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测算,2024年山东夏粮总产量543亿余斤,机收损失率每降低0.1%,理论上能挽回粮食损失5000多万斤,相当于“新增”5万多亩耕地。在山东省汶上县,农机手告别“经常掉粒丢穗”的老式收割机,今年换用新机型后损失率一举降至1%以内;在河南汝阳县,今年果断引入110台智能高效机具,全县机收减损率从去年的0.91%降为今年的0.9%,相当于增收约1.8万斤……事实充分证明,先进农机装备是减损增产的硬核基石。各地要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速推进农机报废更新政策落地,重点淘汰横轴流、低喂入量机型,通过提高购置补贴力度、畅通以旧换新渠道,让更多“能收倒伏麦、善收过熟粮”的专用智能收割机驰骋沃野,为减损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专业技能提升是挖掘减损潜力的关键。为挖掘小麦机收减损空间,多地在夏收前组织农机专家对机手进行减损培训。在河南鲁山县,当地农机手经系统培训后,损失率降至0.8%以下,实现亩均增产10余斤;在河北故城县,农机服务组织对500余名操作人员实施技术培训,显著降低作业损失……事实证明,专业化人才始终是挖掘减损潜能的关键变量。期待各地推广技能竞赛等实践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形式,以赛促练,大力开展关键技术培训与业务交流,依托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将机收减损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建立覆盖“新麦客”到老把式的分级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机队伍专业素养,让每一位农机手都成为粮食“颗粒归仓”的守护者。

全链条协同是保障减损成效的体系支撑。从临沭县推荐种植“直立性好、抗倒伏”的适机品种,到汶上县以“宽幅精播”技术为机收减损奠基……农艺适配为减损打造了先天优势。面对“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的农谚智慧与极端天气挑战,适期收获与烘干指导至关重要。在河北故城县,当地前瞻性提出加装损失率监测传感器、推广北斗导航、建立“气象+农情”预警等数字化管理手段,构建精准作业与灾害预警网络。面向未来,要加快智能监测装备推广应用,加速北斗导航、损失率监测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应用,建设好损失率实时监测系统与灾害预警网络,大力完善产后服务体系,加强烘干仓储设施建设,确保收获粮食及时保质入库,实现减损增效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适收粮”及时烘干入库。减损增效非一役之功,唯有田间到仓廪全程协同发力,“无形良田”方能沃野千里。

端牢中国饭碗,节粮减损须臾不可放松。当齐鲁大地的联合收割机以0.81%的损失率写下答卷,当中原沃土以“一巴掌4粒麦”的标准丈量丰收——我们愈加坚信:以科技为犁,以管理为渠,深耕这片“减损即增产”的无形良田,必将使每一穗麦香最终充盈大国粮仓,让丰收的壮美画卷真正化为粮安天下的厚重基石。(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