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蓉:用青春谱写的恢弘史诗

王德蓉:用青春谱写的恢弘史诗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其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然而,创造人间奇迹的这支队伍,却是一支很年轻的队伍,其中大约54%的红军官兵都在24岁以下,只有4%的人超过40岁。正是这样一支散发着蓬勃朝气的队伍,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雪山草地,不曾有过任何的退缩和动摇,用青春的血肉之躯谱写出惊天动地的恢弘史诗。

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长征前行的每个脚印,都诠释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长征途中有一位多次身负重伤坚持不下火线的钢铁汉子,他就是红二军团第6师师长贺炳炎。1935年12月,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南的瓦屋塘与敌军陶广纵队激战,22岁的贺炳炎率部配合主力战斗,右臂骨头被打碎,负了重伤。军团卫生部长贺彪用修械所的钢锯给他做截肢手术,他咬着手巾忍住剧痛,截去了右臂。贺龙同志特意要了两块锯下的碎骨头,包进红绸布以教育干部、激励部队:“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骨头啊!”贺炳炎的右臂虽然失去了,但他怀着为全体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坚定信念继续行军出征,打了不少胜仗。

1935年8月21日,被红二十五军许多官兵称为该军历史上最黯淡的一天。当天,军政委吴焕先在部队远征接近陕北根据地之前,于甘肃泾川四坡村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仅28岁。作为一个富户出身的读书人,吴焕先家里有近百亩地和一个店铺。然而,1925年入党后,他在自家门前当着农会和群众的面,将土地房屋契约和债据全部烧毁,农民因此更加信任他,跟着他闹革命。敌人为了报复他,先是残酷杀害了他的大哥、二哥,逼死其大嫂和不到半岁的侄子,随后又杀害其父亲、五弟;其母亲、有孕在身的妻子也被迫逃到他乡,冻馁而死。这位文质彬彬像个教书先生的红军政委,一听枪响总是抡起大刀带头冲锋,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深山密林是我房,沙滩石板是我床。尽管敌人逞凶残,坚决斗争不投降!”

部队的高级将领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甚至身先士卒地冲锋,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也不多见。然而,在长征中,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长征中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自始至终都不只是普通战士,将士们的鲜血是洒在一起的。在红军指战员眼中,把指挥位置设在远离枪炮威胁的后方,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耻辱。在长得看不到尽头的长征烈士名录上,仅营以上干部就达422人,而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年轻英勇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之所以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也正是我们每每唱起《长征组歌》,唱起“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时心炽血沸的原因所在。

严守纪律、团结一致

从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央命令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红军组织过600多次大小战斗,投入师以上部队参加的达120次。在敌军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缺少装备且疲惫不堪的红军一路厮杀,何以能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挡?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说:“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红军指战员服从指挥、顾全大局的组织纪律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共中央委员黄在长征开始后一再变动的职务,也正是对红军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和罕见凝聚力的生动注脚。1908年出生的黄是标准的无产阶级,1925年入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作为工人出身的代表人物,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年底,黄奉命到闽南苏区工作,先后担任过红十二军政委、第三十四师政委、第一军团一师政委等职务,长征开始后担任红八军团政委。湘江战役后由于部队只剩下1000人,红八军团撤编并入红五军团,黄复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委。一渡赤水后,毛泽东亲临红一师进行整编动员,还特意对黄说:你可是当过军团政委,当团政委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但黄当即表示,就是当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自己也心甘情愿。1935年年底,刚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面临东北军进攻,由于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的两位主官在直罗镇的战斗准备中病重,中央决定由黄担任红四团代政委。在率部突破前沿阵地进行追击时,敌军一颗子弹夺去了黄年仅27岁的生命。黄这样的职务变动并非偶然,部队伤亡大造成编制和领导人变化速度非常快,但这也反映了共产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是红军能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干部处处关心战士,战士时刻想着干部。一粒米、一滴水,大家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官兵之间情同手足,战友之间情深似海。在生死的关键时刻,大家往往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如此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战胜了道不尽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