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产业政策不能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变革混同(2)

唐世平:产业政策不能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变革混同(2)

澄清对产业政策的一些误读和迷思

比如,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一个产业问题。因此,去产能主要是一个产业政策的问题。如果学界和政策界把“产能过剩”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则是一种误读。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大致是“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这其中包含了宏观经济政策,也包含了一部分制度变革。但是,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解和执行中,确实有可能犯了将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当成了制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的错误。另外,“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制度约束似乎考虑得不够多,这也有可能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政策效果。

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显然受制于其制度体系。而学界和政界完全不考虑制度变革,只是想从技术水平来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制度瓶颈,这将是本末倒置。换句话说,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约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瓶颈问题,产业政策就更不能了。

因此,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红利”肯定是正确的方向,它和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并不矛盾,关键是具体的制度变革的推进。而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只是初步完成,且中国的工业生产效率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制度变革都还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下,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通过正确的产业政策来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也同样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归根结底,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需要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良好的制度基础,以及慎用但正确的产业政策的共同支撑。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认为只要靠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者产业政策而没有制度变革就可以安然无恙,抑或是市场自然就搞定了,甚至认为这三种政策是水火不相容的。这样的认识对于处在关键节点上的中国经济是危险的,甚至是极其有害的。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