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新环境下的电视媒体发展与创新(2)

摘要:在中国,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变化。如何认知这种新环境,并在变化的新环境下找寻自己的发展与创新空间,不仅对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我们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推行、国家软实力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球化

怎样理解全球化?对于电视主流媒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全球化已经来到我们面前:首先是共享,也就是指电视主流媒体所萦绕的相关元素,已经渗透和进入到媒体世界当中,进入到主流电视媒体的运行当中;第二,从体制来讲,我们已基本进入跨国或者混合的体制与经营状态。

共享指的是资本内容人才渠道等资源的共享

第一,资本。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电视媒体逐渐进入市场化探索、产业化运营的阶段,资本就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电视媒体的运行之中。来自于市场的是广告收益,广告后面又有支撑它的一系列数据,比如大家熟悉的收视率。而影响和判断收视率的是一些有大的国际资本背景的企业和机构,比如索福瑞。索福瑞有相当强大的国外资本。今天,主流媒体、电视媒体主要的数据来源就是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数据。收视率可以影响市场投放,也就是广告的投放,而广告的投放又影响到整个节目生产和运行。这是相互连带的共享状态,是资本的共享。

第二,内容。从内容的角度看,什么是全球化?过去,资本是以自己的财政投入为主;而今天,资本实际上是通过诸如收视数据等影响广告投放与节目运行的,间接进入电视运营体系。而与之相关联的就是内容。这些年我们日常接触的大量电视节目,或者能够看得见的电视荧屏等内容,也开始有了全球化的来源。

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案例,目前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最活跃的综艺选秀节目,相当多是来自国外的节目模板或节目模式,我把它叫做“洋模板”或者“洋模式”。比如,《中国好声音》前一阵因为版权的问题,与几家公司产生了争议;又如《奔跑吧兄弟》等非常有影响的综艺节目,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模板。

最近十几年,我们不仅从美国、英国引进了大量综艺节目模板和模式,也从日本、韩国,甚至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引进了各种各样的节目模板。这些都已经构成了一个显性的内容全球化共享景观和状态。

第三,人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台湾和香港进入了很多电视专业人才,也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引进了相当多从事电视媒体的专业人才。现在,随着洋模式和洋模板的引进,大量的全球各路从事电视节目的不同类型、不同工种的人才,也陆续参与到中国电视内容生产体系之中。所以这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景观。

第四,渠道。如果说我们过去是在封闭的内部来单一地进行传输,只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传播,那么在今天,国外的进入渠道和国内的输出渠道都在拓展。比如我们的记者站,以央视为例,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站过去只有几十家驻外总站,最近这些年已经扩散到全球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这种输出渠道的拓宽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请外面的专家或者国外的频道、媒体,与中国的电视主流媒体进行合作,打造第三方新渠道。

所以,资本、内容、人才、渠道等资源和要素,在过去若干年,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地进入了全球化共享状态,这是以往中国电视主流媒体没有面临的景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