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解决突出问题 创新北京理论宣讲工作

关注丨解决突出问题 创新北京理论宣讲工作

核心提示:在新形势下创新理论宣讲,需要树立以口头讲述为主、多渠道协同配合的“大宣讲”理念,重点加强工作环节把控,解决实际中的突出问题,把理论宣讲提高到新的水平。

理论宣讲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促进社会政治沟通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要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目前,北京理论宣讲工作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结合新时期发展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

北京理论宣讲工作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对宣讲工作的要求,不断探索工作方式方法,构建了宣讲家网、《大讲堂》内刊、部委基层主题联学、百姓宣讲、理论家走基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辅导报告精品超市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讲品牌体系,形成了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普通百姓“三位一体”,理论读物、网络展播、宣讲活动、示范基地多渠道传播,热线服务、评教评学、课题调研、联学研讨多手段推进的立体式、全覆盖的理论宣讲格局,为促进首都改革发展、构建和谐宜居之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得到了中央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当前北京理论宣讲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导致理论宣讲存在“上不去”、“下不来”、“坐不住”、“听不进”、“做不到”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在悖论”使得融理论性与生动性于一体的宣讲队伍难以形成。做好理论宣讲要求宣讲者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具有把理论生动表达出来的能力,两者中做到其中之一都不容易,把存在一定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就更难。这种“内在悖论”使得理想的宣讲队伍不易形成,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整体素养,均与新形势下党的理论宣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不完全适应。一方面,体现为宣讲主体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政治素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宣讲主体不能自觉地融入人民群众中去,没能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刻板印象”降低社会理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调查表明,当前很多人对理论宣讲兴趣不大,认为内容乏味、面孔僵硬、方式简单,甚至视宣讲为“规训”,感到被动学习、收获少、浪费时间等。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和重实用、轻理论的特定社会转型发展阶段有关,也和一些人信仰标准缺失有关。此外,一些人对理论学习的态度不积极、能力缺失,也是宣讲实践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同质化”内容弱化宣讲创新性、权威性和丰富性。创新性不够体现为一些宣讲内容或照本宣科,或开口齐唱,或重复单调,或老套陈旧,缺乏新意的内容降低了人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权威性不够则是由于一些专家的报告停留于“个人观点”、“个人预测”、“个人估计”,不能给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权威的结论,听众听完后疑虑犹存。丰富性不够体现为在实践中不乏“为理论而理论”的现象,学习内容限定在“规定动作”上,对自选动作规划不足,或满足于常规政策解读,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不够,未能把握人们理论学习的兴奋点,直接影响了理论宣讲的实际效果。

“碎片化”思维影响宣讲工作整体规划和资源共享。首先,在管理机制上、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上缺乏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除了重大宣讲活动由全市统筹安排并互通有无外,各区和委办局、街道乡镇、社区企业等是各干各的,资源难整合和共享,许多优质的报告会资源和成果都是“一次性消费”。其次,在内容规划上,学习内容不成体系。第三,在学习渠道上,整合不够限制宣讲效果。一方面是传统宣讲渠道缺乏必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单调、内容也不能很好体现“三贴近”要求,“量多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话语表达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各种渠道的整合不够,影响了宣讲效果的“共鸣效应”、“积累效应”和“互补效应”。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