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

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

摘要: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治国理政“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理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认知与重视。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文化自信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文化自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力量。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治国理政要善于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到“文化自信”时再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自信问题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自信的自我认知,回应了种种相关争论,而且也增强了文化的确定性认识,并蕴涵了规范性矫正的政治意图。无疑,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

社会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们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取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当下,国人主要集中于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侧重点在于回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理论指导行动,制度是根本保证,文化是基本力量。没有道路自信,也就谈不上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基于这一认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学习和准确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种对于历史的重视、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内容的准确把握、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

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选择主体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选择和文化自信对人民的担当共同汇成中国发展进步的合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文化自信基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一词,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成为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群众史观的鲜明标识。

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评判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最终决定文化自信的选择问题,也拥有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文化自信的评判权利。在文化自信选择和评判主体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将“人民”摆在最高的位置。

这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史观的严格遵循:治国理政必须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尤其需要倾听劳动阶层的呼声;治国理政必须随时随刻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尤其需要回应劳动阶层的期待。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