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2)

仲呈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2)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精辟阐释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艺要真正服务人民,就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用优秀作品反映人民正上演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活剧,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为他们传神写貌,树碑立传,以典型艺术形象使人民从中体会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世间大爱和大道,从而激励、引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种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对文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新阐释。他全面辩证地分析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各种“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些鞭辟入里的分析,令那种躲在象牙塔里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倡导的艺术典型理论早已过时的谬说,无地自容。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当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民史诗般的实践,必将催生史诗巨作。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真正读懂、读透社会这本大书,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使宏观叙事与细节描写水乳交融,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精心刻画好丰富多彩的典型人物形象。“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努力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他热情激励文艺家“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要把个人身边的“小悲欢”看作“全世界”,“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些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语重心长地嘱咐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文艺应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去传播真善美,去弘扬正能量,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去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决“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高尚的文艺讴歌高尚的灵魂,高尚的文艺来自高尚的灵魂。高尚的文艺要引领社会风尚,创作者首先要崇德尚艺。他谆谆告诫我们,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前段时间,荧屏上有部轰动一时的描写现实民生的电视剧,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姐妹俩为了能告别窘困的“蜗居”生活住进舒适的居所,姐姐便同情并支持妹妹丧失道德底线,甘当第三者,住进了老板的豪华别墅。不能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故事,也不能简单批评说这部电视剧“不真实”,值得研究的是,对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文艺作品中进行审美表现时注入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同情并支持这位妹妹呢,还是教育与挽救?是启迪观众鄙弃她丧失道德底线贪图享受并激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来开创美好生活呢,还是有意无意诱使某些意志薄弱、是非不分者去效法她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这足以令每个文艺工作者深长思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